常州市委书记汪泉:提升开放能级 打造高质量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9月26日17:27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南京9月26日电  26日,2019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以下简称“洽谈会”)在常州开幕。

常州市委书记汪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表示,常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旅游和管理三大明星城市为目标,对标德国、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努力打造高质量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汪泉说,常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活力彰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多年来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理念,搭建开放平台,拓展开放空间,提升开放能级,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2005年举办首届科技经贸洽谈会以来,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海内外朋友,实现了一大批重大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推动了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5年来,常州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8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是15年前的6.4倍,人均GDP达2.3万美元,是15年前的6倍,稳居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全国相对富裕城市10强,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位列地级城市第4位,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

15年来,常州持之以恒推进“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产业层级实现新突破。全市十大产业链产值占比达到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7%,比15年前提升32个百分点,拥有200多个行业“隐形冠军”,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以石墨烯和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等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光伏产业综合实力国际领先,“常州智造”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

15年来,常州坚持全方位开放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人才五个国际化水平,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拥有外商投资企业3800多家,是15年前的2倍;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州累计投资项目115个,是15年前的2.6倍;现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9家。“常州制造”出口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460多家本土企业走向全球,17家企业在境外上市。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园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成为国家间合作项目,苏澳合作园区、中瑞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15年来,常州按照现代化精品城市建设要求,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常州机场先后开辟了12个国家和地区的23条境外航线,综合港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先后承办了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等一批重要展会活动,“双城记”“常州文化周”等人文交流品牌在海外获得广泛好评,每年来常的境外人士超过10万人,24个国家的53个城市与常州缔结成为“友好城市”,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

汪泉说,下一步,常州将致力于集聚和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化企业。围绕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加大对世界500强以及全球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企业招引力度,支持现有外资企业在常布局研发、销售、结算和地区总部,集聚一批国际投资领域的“领路人”。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引导外贸企业积极开展技改研发、专利申请、品牌培育,扩大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打造一批国际贸易行业的“小巨人”。坚持“建工厂”与“建市场”、产品输出与产能输出、境外园区建设与物流基地建设相结合,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抢先布局“一带一路”,培育一批高水平走出去的“开路人”。

常州将致力于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开放创新基地。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本土创新资源与全球创新网络的有效链接、有机互动,不断拓展常州产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把中以、中德、中瑞、苏澳等合作园区作为推动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切实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能级。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大力拓展各类口岸功能,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常州将致力于营造多元包容宜商宜居宜业的国际城市环境和形象。主动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积极借鉴自贸区的相关做法和经验,着力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围绕海外精英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型实用人才的需求,加大国际医疗、教育、居住等有效供给,打造联通全球的功能设施、接轨国际标准的管理服务、体现世界品质的城市环境,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投资优选地。(吴琼)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