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热点观察 | 外资保险《条例》修订,以深化开放力促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18日11:48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8日电(中经社分析师 黎轲)10月15日,国务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公布,以深化开放力促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明确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1年制定。该行政法规的实施,对于推动保险业对外开放,加强和完善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条例》内容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外资保险公司。

按照原有规定,此前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保险类机构,发起方需为外国保险集团旗下的同类型子公司。而此次《条例》中将发起设立方放宽至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意味着政策较大程度地放宽了外资准入条件。因为相比旗下产险与寿险子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更容易满足政策规定的在华设立保险公司的相关要求。

第二,取消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

按照原有规定,此前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保险类机构,须符合“5、3、2”规定,即:提出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应不少于50亿美元,需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设立代表机构需连续两年以上。而此次《条例》中内容的修订较大地松绑了准入条件,取消了原要求中 “3、2”的规定,便于吸引更多外国保险公司来华投资设立保险机构。

司法部、银保监会负责人表示,《条例》内容的修订是为鼓励更多有经营特色和专长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向楠介绍:“全球保险市场发展很快,一些有竞争力的、特别是经营新型风险和采用新兴技术的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不满30年,删除‘30年’的要求能够让外国的这些公司进入中国,改善我国保险服务供给。同时,从国际上看,我国删除‘30年’的要求能促进其他司法管辖区删除对我国的类似要求,便于我国保险公司(绝大部分经营未满30年)开拓这些市场。”

第三,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

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意味着,境外金融机构继申请在华保险牌照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之外,再添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选择。这将进一步丰富外资保险公司的股东类型,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一、 《条例》修订将加快外资保险公司的中国市场发展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迅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755.69亿元,同比增长11.52%;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260.87亿元,同比增长0.85%。

图表  SEQ 图表 \* ARABIC1:2010-2018年中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情况

来源:新华财经

从1992到2019年,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已27年。伴随着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之一的进程,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业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共设立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

统计数据显示,在华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84.34亿元上升至2018年末的2126.54亿元,市场份额由2.64%上升至8.10%。

图表  SEQ 图表 \* ARABIC2:2004-2018年在华外资寿险原保费收入情况

来源:新华财经

同时,在华外资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也从2004年的13.6亿元上升至2018年末的227.79亿元,市场份额由1.21%上升至1.94%。

图表  SEQ 图表 \* ARABIC3:2004-2018年在华外资财险原保费收入情况

来源:新华财经

高速发展的中国保险市场强烈吸引着外资保险公司的关注,驱使着大量海外保险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现阶段中国保险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基于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分散的需求,也需要开拓新的保险市场。

然而过去我国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有较高的要求,也就客观上限制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自去年以来,随着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子不断加快,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包括本次《条例》修订中对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放宽在内,众多对外开放举措有力地激发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热情,外资保险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2018年5月,富卫集团旗下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进军内地市场,向中国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

2018年11月,安联集团获银保监会批准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成为外资保险在中国集团化布局的首位。今年5月,安联保险100亿元投资项目在上海正式签约,距今年内正式成立又近一步。

2019年3月,标准人寿获批筹建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

2019年5月,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成为中国提出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以来获批的全国首个合资保险资管公司。

2019年8月,银保监会批准天茂集团等五家安盛天平中方股东将持有的安盛天平4.23亿股股份全部转让给安盛。转让后,安盛持有安盛天平8.4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安盛保险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二、未来内资保险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条例》的正式实施将大幅度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的准入限制,吸引更多优秀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补齐保险业发展短板,促进行业竞争力提升,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保险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誉,具备先进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优秀人才,为国内保险机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利于我国中资保险机构审视自身不足,加快改革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目前内资保险公司与国际性综合化经营的保险公司相比,尚有欠缺和不足。如何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国内保险机构快速进步,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开放政策落实后,外资保险业务尤其是寿险业务将加快发展。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渗透度的提升,其审慎经营理念的影响将逐步扩大,在长期保障业务发展方面的经验将会外溢,从而会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而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的加入或将加剧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现有国内保险行业的市场格局或将发生改变。保险业内普遍较为关注,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内资保险公司将遭遇多大程度的市场冲击?

申万宏源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对面临竞争的内资保险公司的未来表现较为乐观。他认为,加大外资保险公司的开放,短期来看或许会加剧竞争程度,但长期来看难以撼动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外资险资仍将以‘小而美’的竞争姿态努力从舞台边缘向属于自身优势的中心迈进,外资股东极重保障,严守价值,注重长期经营的发展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境内股东学习,高质量供给在激发优质需求的同时必将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某境外保险资深从业人士也认为,这次开放对外资保险公司具有利好,但效用较为有限,对未来国内保险市场格局的影响不大。他认为,这次《条例》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的放宽,但在产品设计、投资限制等细节上,政策并未涉及。未来行业对外开放如果止步于外资平等参与的程度,而不允许外资保险机构引入境外成熟的市场开发和运营模式,外资保险公司将难以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保险业对外开放促进行业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发展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趋势难改,未来保险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举措将陆续出台落地。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委最新公布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11条”,在11条新举措中,涉及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举措包括外资准入门槛的放宽、缩短持股比例限制过渡期、允许专业外资保险机构进入国内市场等内容。除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外资保险公司30年经营年限的要求,已在本次《条例》修订中落地外,后续对外政策举措或将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市场以“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为主,增长和规模较为有限。而国内养老金管理公司尚处于试点阶段,现阶段仅有1家建设银行设立的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允许外资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有利于丰富养老金管理公司主体类型,引入成熟养老金管理经验,增强市场活力,提升养老金投资管理水平。

第二,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由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从原定的2021年提前到2020年。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取消外资寿险公司股比限制,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增强寿险市场活力,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寿险产品和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取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有利于吸收借鉴境外优秀保险机构的经验做法,激发国内保险资产管理的市场活力,促进提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更好服务于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

未来,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对外开放领域和力度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外资保险公司将更多、更快、更便利地进入到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生态将在外资保险公司与内资保险公司的协同助力下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的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