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十年求索智慧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24日17:30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南京10月24日电  建设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2013年入选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历经近十年精耕细作,其前瞻的顶层规划、精致的建设实践、精细的长效运营,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园区样本”。

智慧蓝图,数据底色

苏州工业园区(Suzhou Industrial Park,简称SIP),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自1994年成立以来,便以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著称,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同样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理念。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园区发展的核心理念。”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说,“园区智慧城市建设能始终领先一步,关键在于抓住了科学规划的先手。”

“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是园区智慧城市的整体应用架构,即围绕社会、公众、政府、企业四个维度,不断完善地理库、法人库和人口库三大基础数据库,构建政务、健康、社会保障、教育、生活、物流、科技、金融、人才九个领域的信息枢纽,整合居民、企业、政务三大服务门户,创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新模式。

在此框架基础上,园区探索构建起“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智慧城市运营体系。

依循精心绘制的蓝图,园区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加大无线通信网网络、光纤宽带网、窄带物联网的建设投入,提升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出口带宽和网络性能。作为苏州最早开始5G试点建设和预商用的区域,园区在独墅湖科教区、阳澄湖半岛、金鸡湖商务区等区域开展了5G规模组网和预商用,预计今年底5G站点将覆盖园区全域。

据许文清介绍,“园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数据思维’一以贯之。”园区坚持“数据驱动”,聚焦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丰富完善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础数据库。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园区人口库、法人库基础数据总量累计已达547和22万余条,调用总量累计超616万次,地理信息库建成850多个图层,有效支撑“一网通办”、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业务系统。

在此基础上,园区持续优化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政务数据资源门户,推动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力求实现更加高效的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

“我们在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经验基础上,探索自主、全面、长期、灵活的实践方式,研究出一套具有SIP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用长效推进机制。”园区大数据管理中心主任李飞远说,园区在全国率先把信息化列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成立了以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评审项目建设方案,严控项目审批流程,有效推动跨部门、跨领域项目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智慧应用,“新新”向荣

目前,园区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智慧应用。一座文明、生态、繁荣、安全的智慧城市在高楼鳞次栉比与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背景里,跃然纸上。

行在园区,上下班高峰也很少遇到堵车;游在园区,节假日高峰期的金鸡湖也鲜感拥挤;住在园区,在深夜的街角也能走进充满未来感的智能图书馆;生在园区,公共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一网通办”......这座拥有近82万常住人口的中心城区,都市的繁华和田园的宁静并存共生,与我国诸多人口膨胀、患有“城市病”的大都市对比鲜明。园区井然有序的一切,令人向往又好奇。

2011年,园区就启动了智能交通建设,“一到苏州工业园区,道路开阔,很少出现大面积拥堵。”这是很多苏州市民和游客的感受。园区与新加坡合作设计的智能交通系统搭建了“一个中心,七大子系统”,完成了377个路口智能化改造,提升了交通管控能力及信息控制的自适应力,园区拥堵指数明显低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

2017年,金鸡湖景区客源分析系统上线,实现游客接待量智能统计分析,切实提高了景区运营水平和游客游览体验,成为当年江苏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在园区,类似这样的智慧应用覆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共同构筑了高效运转的智慧园区。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智慧应用实现了对城市国土、建筑房产、园林绿化、绿色节能等城市事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国内领先的智慧城管系统为例,其管理模块覆盖整个园区,种类细分至200多项,可实现实时采集、精准定位、自动派单。问题从发现、处理到结案最短时间8分钟,月均处理量达400多件,城管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形成“网格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园区智慧环保系统在全区设立监控点468个,实现了污染源在线监测及环境质量预警监测;智慧建设平台对在建工地视频监控覆盖率达80%,助力园区成功建成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智慧水务系统迈向无人值守,城市供排水系统运行状态可以实时感知。

2019年,园区“一网通办”平台正式启用,是园区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新举措。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说,“‘一网通办’首批纳入14个部委办局的451项事项,全区居民和企业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一网(窗)提交、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数据共享。”

据悉,园区还围绕企业和市民需求,强化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智慧社区覆盖率达100%;智能交管和智能公交系统不断完善,共同推动实现市民的智慧出行、绿色出行;智慧医疗体系整合了全区健康档案、诊疗记录等医疗信息资源,促进健康服务高效集约......各领域不断提升的智慧应用,一点一滴丰满着园区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形象,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智慧产业,长效发展

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创新生态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那么“众智云集”的智慧产业就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苏州工业园区以开放共享深挖“智慧”红利,穿针引线强化创新创业,撬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构建智慧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互融、良性互促的长效运营模式。

2012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云计算产业发展计划(简称“云彩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园区信息化建设,营造信息化应用示范的带动优势,初步探索出智慧产业“梦工厂”发展模式。云彩计划为多家新兴企业提供了应用场景、资金等支持,成功培育了博纳讯动、书香园区等一批创业企业,帮助思必驰信息科技、麦迪斯顿医疗科技等成长为园区优秀企业,其中麦迪斯顿入选“江苏省首批智慧健康重点企业”。

致力于云服务的博纳讯动,其核心产品“博云”2014年入选云彩计划试点项目,帮助园区国资监管部门解决了国企硬件运维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这一技术应用第一年就覆盖了园区30多家国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博纳讯动总经理花磊说,在园区“生根发芽”的“博云”目前已拓展至全国的电力、金融等多个行业。

2017年,园区提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聚焦智慧产业前沿领域。今年,园区正式启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工作,依托华为、微软、西门子、上海交大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深入挖掘“智能+城市”和“智能+产业”应用场景,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区。目前,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已推出有效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应用。清睿教育基于仿脑认知计算技术的人工智能教练,走进全国2万多所中小学;科大讯飞“X光安检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借助人脸识别等技术,助力安检走向“主动防”,在全国3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试点应用;滴滴出行开发的“滴滴交通大脑”项目成功落地园区,进一步提升智慧交通出行水平。

今年6月,园区研究制定《苏州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方案(2020-2025年)》,进一步为智慧产业发展勾勒出全景式的发展蓝图。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大数据产业集群,预计聚集超过1000家大数据相关企业,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打造大数据产业生态链,着重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以5G为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涵盖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建设产业应用体系,推进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公众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打造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智能应用场景。

站在建区25周年的新起点,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探索更加智慧的城市形态。目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已挂牌成立,60.15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实施范围全部在园区。

“打造自贸区时代的‘一区四高地’,更需要智慧底色、宜居环境。园区将加快提升城市‘功能’‘颜值’,更好建设高品质城市。”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下半年,园区将全面启动园区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崭新的“智慧城市大脑”与不断升级的智慧产业体系,将赋予这片锐意进取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更多攀高后劲。(完)(分析师 王梦菲 吴雪婷)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