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陷阱”看中西部的发展困境及破局之道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31日17:14分类:区域经济

2019年9月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了两项重大油气勘探成果:一项是今年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内勘探发现了10亿吨级大油田——庆城大油田。另一项是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在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累计探明10610.30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远优于东部地区,但在经济表现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体量和发展增速却落后于东部地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资源陷阱”!

我们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即两极分化的现象。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与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区域发展已经显现出“马太效应”的趋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具有一定的固化性,表现为在资本、人才、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明显落差,在位置上主要体现为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差距的拉大。

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而东部则相对贫乏。理论上,应该是西部发展更优才是,但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东部发展更加繁荣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投资和政策上主要向东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势平坦,交通网络发达,走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拥有明显的科技和信息优势。虽矿产资源和能源相对匮乏,但东部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渐积累起发展优势,形成了发展的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由于对外开放较晚,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新的产业出现,单纯依赖初级资源加工,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缓慢,逐渐带来了经济结构、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其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与东南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并有加大趋势。我国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马太效应”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客观情况。

聚焦我国低线城市的“资源陷阱”问题,从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来看,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口增幅较慢,集聚程度低的欠发达地区,主要为能源依赖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有陷入“资源陷阱”的风险。“资源陷阱”指的是由于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开发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禀赋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有效因素造成“挤出”,使得地区资源状况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表明:很多自然资源充裕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其他资源不丰裕的地区来看,其增长速度要慢得多。

资源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进行“挤出”而造成的。资源陷阱的传导机制大多集中在人力资本、生态环境、制度及对制造业的“挤出”等因素。自然资源应该作为一种加成优势,而不应该被过度依赖。部分资源型城市忽视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产业结构单薄,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不及因地制宜的城市。同时,一旦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耗尽,地区发展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仍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带动经济发展。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研发和销售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端附加值最低。如图1所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处于获利低位,其产业优化的方向,应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不能囿于资源禀赋,而是通过知识产权、技术、市场研发去寻求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

图1 产业链与附加值的“微笑曲线”

图1 产业链与附加值的“微笑曲线”

国际社会中不乏“资源陷阱”的案例,比如俄罗斯。俄罗斯是以丰裕的自然资源为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以出口带动整体经济增长。这种模式为俄罗斯带来了多年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积累了两个结构性问题,就是经济原料化和对外依赖趋势加重,使得自然资源在俄罗斯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俄罗斯巨大的自然资源导致本国工业结构更加失衡,国民经济基础只剩下资源输出,缺乏新的发展动力,最终导致多年来的经济低迷。

除了俄罗斯,美国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美国将国内产业结构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越来越多的经济附加值从创新技术中产生,不再单纯地依靠资源输出。另一方面,美国将难以转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发展自身产业,但这种过快的转型升级导致了部分地区的新产业开发没有跟上节奏,老工业基地逐渐衰败,产生大量失业人口。

自然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意义巨大,但许多资源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同时表明,自然资源除了成为某一地区的财富以外,还有可能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向“资源陷阱”。我国中西部的许多资源富集地区就面临着这样的“资源陷阱”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始定位单一。资源型企业往往依赖地区政府为其提供的有利发展条件,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催促”下,许多资源型地区把初期资本投入少、资金回笼快、技术要求不高的资源初级加工业,作为其经济利润的主要切入点。这种选择虽然可以短期内使企业迅速获利,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当地形成了以简单开采及初级加工为主要特点的低层次产业结构。

2. 区域产业重合,规模效应较低。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使大量资本集中到资源型行业,以获得更加快速的盈利,但同时,也忽视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政策选择的倾斜,往往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区域间在经济合作、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等方面,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这最终将导致地区产业发展的同质化、重复化,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缺乏创新,产业升级缓慢。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会对自然资源产生一定的依赖性,长此以往,整个地区产业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不注重发展相关产品的深加工,始终停留在资源初级加工阶段,导致资源潜在利用效率较低,附加值小,缺乏竞争力。

4.产业转移,仍有牺牲。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门槛抬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开始转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等多种因素,东部及沿海地区将知识密集型创新产业留在本地区,而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往中西部转移,这种转移势必会与中西部有限的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虽然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能够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但这一举措同时也会可能会使我们丧失最后的一块生态栖息地,中西部产业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平衡关系难以调节。

面对中西部的“资源陷阱”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

1、政府层面

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型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人类在资源环境方面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会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把控污染排放标准,加强税费调节,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非资源产业,积极优化经济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眼光放长远,合理利用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加大对非资源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非资源产业政策上的扶助,如税费减免和贷款优惠。建立健全长效扶持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非资源产业的稳步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地区经济朝多元化产业方向发展,优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推动资源地区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例如内蒙古的高粱产业,因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这里的高粱拥有更高的品质与产量。高粱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糖、酒等商品,但是缺乏科研投入和宣传力度,使得这里的高粱产品并不出众,政府应增加科研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将内蒙古的高粱产业做大做强。

宏观调控产业分布,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中国西北部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带差距较大,东西产业分布不平衡。西部多以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导产业,政府应当宏观调控产业分布,如大力支持西部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创新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传统资源产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引进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科研团队,加大区域产业经济科研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企业层面

资源型企业应树立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粗犷开发、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隐患,需要及时寻求突破和转变。资源型企业需要认清事实,树立创新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人才,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延长企业产业链,促进企业向深加工、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变。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陷入“资源陷阱”,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陷阱”给中国西北部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从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警惕“坐吃山空”,合理、节制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完善地区经济结构,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中西部的产业发展之路,虽难虽苦,但我们一定会砥砺前行!(作者景乃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周梦薇,邓晔菁,陈华,王懿,赵孟孟,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请标注本文来源与作者署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