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国CPI同比涨幅继续扩大 专家提醒不应误判为通胀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09日15:38分类:宏观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陈伶娜 陈爱平)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环比上涨0.9%。从同比看,CPI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猪肉价格涨幅继续扩大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专家表示,这种单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的情形,不能将其简单判断为通货膨胀。

食品价格涨幅创新高推高CPI涨幅

从10月CPI数据来看,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类推动较为明显。数据显示,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4%,影响CPI上涨约3.37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6.8%,影响CPI上涨约2.9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禽肉类价格上涨17.3%,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上涨12.3%,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10月CPI的上涨主要还是由肉类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推动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猪周期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猪肉供给能力的逐步恢复也需要时间。

农业农村部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39.54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0.87%,较去年同期上涨166.44%。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50.64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34%,较去年同期上涨158.63%。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团队指出,10月食品价格上涨15.5%,继续创下2012年2月以来新高。由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的猪肉价格基数维持较低(今年猪价上涨是从春节后3月份开始启动),本轮猪周期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较大,叠加了养殖行业环保标准严格化等因素,导致存栏持续较低、补栏不易,猪肉供给缺口短期仍不易弥补。而受到年底春节备货等因素的影响,猪价年内仍有上涨可能,价格涨势趋缓需等待补栏逐渐完成。预计至少在2020年二季度之前,猪肉CPI同比上涨压力可能持续较大,对期间CPI持续形成较强上行压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也认为,下半年以来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给,大批储备肉投入市场,加大了猪肉进口,大力度鼓励生猪养殖,将有助于促进猪肉供需平衡。近期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收窄,但上涨趋势仍在延续,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仍将是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并带来牛肉、羊肉、蛋类等食品价格上涨趋势。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CPI仍将处于高位,阶段性高于3%,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分化态势仍将延续。

不应将当前物价形势误判为通货膨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10月CPI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但核心CPI涨幅仍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指出,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月相同。如扣除猪肉价格上涨因素,CPI环比上涨约0.1%,同比上涨约1.3%,总体稳定。

张立群指出,围绕单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有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是要确保基本民生不要受到过大的影响。就近期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11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全面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张立群认为,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价格形势下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非常重要的举措。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到,单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和宏观总量关系所引起的价格上涨是完全不同的上涨类型。因此,尽管当前CPI涨幅进入到3%的区间,也应该坚持对于宏观经济总量格局的基本判断。

“恰恰相反,当前仍面临通货紧缩的形势。” 张立群表示,目前仍然是普遍的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的基本格局。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而实际经济增长率第三季度是6%。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之下较多时,通货紧缩程度是比较严重的。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和企业的销售困难,包括开工率下降,这些都是需求不足导致实际开工水平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的具体表现。而且,国家统计局在对10月CPI和PPI数据进行解读时提到了核心CPI数据,很可能就是要打消市场对通胀的预期。

刘学智指出,受需求偏弱影响,除了猪肉价格上涨带来CPI上涨压力之外,目前并不存在其他显著拉动CPI上升的因素。10月国际油价有所下降,下旬趋稳微升,整体低于上个月。OPEC、布伦特原油价格略高于60美元/桶,WTI原油价格在55美元/桶左右,不会对我国物价造成推升压力。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扣除食品及能源后的核心CPI涨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李超也提醒,在猪价居高不下且可能环比继续上涨的背景下,应警惕在CPI同比涨幅突破3%以后的通胀预期自我实现。

PPI与CPI“剪刀差”扩大 市场需求仍不足

国家统计局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进一步扩大,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也进一步扩大。

张立群指出,单因素推动的CPI上涨可能会让人们对价格形势产生误判,而这个“剪刀差”恰恰反映宏观总量关系没有改变。数据显示,生产资料市场中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没有改善,也表明了需求不足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尽管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但是没有扭转目前的下行惯性,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目前仍然不够,增加有效投资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投资增速还在下降。消费也有一定的下行压力,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2%,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而近几月价格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显示内需不足的问题仍在延续。在这一背景下,叠加上外部形势的复杂,出口形势也不能过于乐观,比如在东莞调研显示,东莞出口企业向外转移的态势非常明显。

“因此,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的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增加有效投资方面,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尽快提振基础设施投资,巩固房地产投资。”张立群建议,当前应适度放开限价、限售等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让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引导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持活跃。

“价格类似于市场的心脏,市场的活力主要在价格的波动上反映,如果这个价格被管成一条直线,市场心电图就变成一条直线了。当然我们不希望它大起大落,但是价格一定要有变化,说明这个市场是发挥作用的。”张立群表示,当前房地产的发展主要靠政府这只手在推动,而居住性的住房需求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如果没有有效的住房供给来保障,会陷入有价无市的状态,因此,房地产调控思路有必要进行调整,把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