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里的“机器换人”现象——农交会上展现“三农”前景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17日21:09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财经南昌11月17日电(记者范帆、李嘉盈)过去提到“机器换人”,人们往往会想到流水线、机械臂等大型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如今农业领域也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11月15日至1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南昌举行,记者采访发现,随着中国农业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一些尖端的科技成果也开始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加速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鸡脸识别”“AI养猪”“农业物联网”……不少“科技范”十足的智能机器设备亮相今年的农交会,成为人们争相围观的焦点。

在数字农业农村展馆里,一台可以实现“鸡脸识别”的智能机器人在人群中来回“走动”,机器人“身上”的一块电子屏幕上,正实时显示靠近物体的温度值。

“这款机器人可以精准捕捉鸡群中的敏感体温,一旦发现有温度过高的情况,便会对温度源进行标记,帮助管理人员在鸡群中迅速找到生病的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博士生李嘉位向记者介绍说,这款名为畜禽自动巡检机器人还可以监控鸡的眼神和鸡冠,并以此来分析其健康状况,从而减轻人工逐只巡检的压力。

与此同时,这款机器人携带多个传感装置,能够搜集鸡舍任意位置的温度、湿度、PM2.5等环境数据检测,“所有环境信息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通过设定机器人的巡检路线和频次,可以代替管理人员对鸡舍进行巡检。”李嘉位告诉记者。

而在展馆的另外一侧,新希望集团带来的“AI养猪”技术也同样吸引了不少参展观众的围观。新希望六合信息研究院工作人员杨欢告诉记者,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栏舍里的每头猪匹配一个的专属ID,ID能够记录和监控猪的数量,栏舍的高清摄像头还可以对猪仔的毛发和行为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再借助人工智能来分析判断每头猪仔的身体状况和生长情况。

“机器换人”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让农业生产告别“看天吃饭”,还将农业的生产力进一步释放。

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树木生长传感器、茎秆微变化传感器……在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数十个形状各异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种植环节的各项指标,并且自动反馈到控制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农作物精准施肥和浇灌,实现温室种植的科学管理。

“对于规模化的温室大棚种植而言,单靠人工管理需要大量人手,耗力费时,并且存在难以避免的人工误差,但是通过物联系统采集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环境数据,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操作员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管理一个几十亩的温室大棚,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