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路 管理之道 创新之探——宋志平深耕国企40年的坚守与突破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25日19:51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王婧)他,作为首位同时担任两家央企的领航者而被誉为“双料董事长”;他,因在国企改革中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而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教父”;他,因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两家央企双双挺进世界500强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他,因为业界奉献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可借鉴的管理案例被誉为“中国的企业思想家”……他就是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国药集团原董事长,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的宋志平。

日前,宋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围绕国企改革的逻辑和路径、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等话题结合40年来深耕国企的实践、经验以及体悟进行了分享。金句频出,处处彰显着实干家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问道改革——机制革命新三样” 树立国企改革样本

国企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从1978年至今已走过40余年。40年间,宋志平带领企业的奋斗史恰是一部国企改革的浓缩史。作为国企改革全过程的见证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回望国企改革的每个重要节点,他熟稔在心。

“四十年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阶段。对于如何把国有经济和市场结合起来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在一路摸索中围绕体制、制度和机制三个层面逐渐找到了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的方法,通过混合所有制把国有经济和市场结合在一起。”宋志平说。

宋志平介绍,在体制方面,国资委由过去的管人、管事转变为管资本为主。“做强做优做大”的主体不再是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国有企业,而是落实到作为公有制实体的国有资本上来。在制度方面,建立了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机制改革在宋志平看来尤为重要,认为它是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对于机制改革的内容重点,宋志平认为,在当下财富时代,由基于“劳动、分配、人事”的“老三样”改革应转为基于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票计划和超额利润分红权的“新三样”改革。

“企业给予员工的,不应该只是工资和奖励,应该让他们分享财富,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形成正相关的关系才是好的机制,要让员工分享企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分配权,与企业荣辱与共,结成命运共同体。”宋志平深有感触地说。

感悟正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中国建材集团同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兼并重组试点和员工持股试点等五个试点单位,在国企中颇为罕见。这背后除了有管理水平的支撑,亦少不了改革意识的驱动。

在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带动民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宋志平带领企业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有效解决了“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国有企业深化机制改革、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部分特定业务、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携手共进”四个难题,为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样本。

问道管理——激发企业活力 打造中国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以企业思想家和实干家著称的宋志平,40年来始终奋战在企业发展和改革的第一线,成功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企业挺进世界500强,推动8家央企重组并整合了上千家民营企业。

不论是拯救北新建材于危难,使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企业和新型建材企业,还是带领资不抵债的中国建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百倍的奇迹,抑或是将国药集团打造成医药健康领域的领军者……40多年来的磨砺让宋志平悟出了企业管理的本质——“管理就是教育,要让企业高管注重责任、修养和境界,中层干部忠于职守、专业一流,普通员工爱岗敬业”。

从担任北新建材厂长时放话“今后我们房子年年盖,工资年年涨”到当下疾呼“要让国企员工买得起房”,宋志平总能对如何激发企业活力进行精准把脉,除了经验的积累、管理的积淀还得益于看问题抓本质的功力,这在他身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的角色中亦有体现。

从股市“运动员”到“教练员”,宋志平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路径思考。

宋志平表示,资本市场发展的好坏,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质量两个方面。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资本市场的支柱和基石,是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而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宋志平表示,首先,要牢固树立上市公司的初心、原则和立场,秉持“四个敬畏”和“四条底线”。其次,要做好规则的设置并严格执法,要坚持经营原则和监管规则,做到规范、高效和负责。

宋志平强调,上市公司协会是证监会管理下的全国性上市公司的自律组织,也是“全国上市公司之家”。目前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做工作:第一,全面、客观地向社会积极介绍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坚定做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信心;第二,作为政府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桥梁和纽带,引导上市公司听清、听懂政府的监管规则,严格按照规则做事;第三,引入先进模式,对标管理、培训学习、分类指导,同时发挥协会的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协会的协同作用;第四,发挥好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全面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现在正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在这样的时刻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都用起来,与3700多家上市公司共同提高质量,贡献微薄的力量,做好协会的会长,是个光荣的使命!”宋志平动情地说。

问道创新——创新不止于技术 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从应用于大飞机以及航天航空领域的T800、T1000碳纤维增强材料到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从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到智能化、洁净化的新型水泥工厂的打造……宋志平带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亦是对创新不断求索的过程。

对于创新的重视还体现在他将企业创新理念、模式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推而广之对更多企业的助力上。

日前,宋志平在对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学员围绕企业的创新和转型进行授课时强调,创新不止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系统和模式的创新。“各领域的创新都经历了极大的挫折与探索,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新魄力,敢于进行创新调整。”

在宋志平看来,创新也存在风险,要进行有效的创新,有目的的创新,无效和无目的的创新风险巨大,而有目的地创新、有组织地创新、在熟悉的领域创新、吸取别人的经验创新,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创新不光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可以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都是零科技创新。”宋志平表示,“因此,鼓励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创新,不要跟风,不要搞热闹,而是要扎扎实实的,有效、有目的地去做与自己能够结合起来的那些创新。”

而企业选择哪种创新模式,宋志平认为取决于自身状况和发展阶段。企业往往从模仿创新做起,进而发展为集成创新,再发展成自主创新,如遇到重大创新,要集众之力开展协同创新、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等。

与此同时,宋志平认为创新还要把握好机遇。企业要及时抓住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市场需求引发的机遇、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机遇、竞争压力倒逼出的机遇和时尚潮流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