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里弄变身新潮人才公寓 上海老社区“逆生长”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28日14:16分类:区域经济

1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8日电(记者何欣荣 滕佳妮)青青的草地、布满绿植的墙壁、整洁大方的公共会客厅、健身房,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492弄,近来不时有人进进出出、驻足观看。一个装修一新的人才公寓,在这里正式对外开放。从破旧的公房到崭新的人才公寓,永嘉路492弄之变是上海基层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瞄准百姓需求,不断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上海的一些老社区旧貌换新颜,实现“逆生长”。

螺蛳壳里做道场

“嘉园”——这是永嘉路492弄人才公寓的名字。“嘉园是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唯一的集中公租房项目,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周边人才的美好家园。”上海徐汇惠众公共租赁住房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剑萍说。

嘉园所处的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汇聚了上千栋历史建筑和花园洋房,可谓寸土寸金之地。要在这里建设一个人才公寓,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没点“绣花”功夫办不到。

走进嘉园,处处可以感受到建设者们的用心。4层楼的房子,1楼全部设计成公共厨房间、会客厅和健身房,满足入住者的各种生活需求。36套独立单间全部精装修,人才可以拎包入住。房屋侧面的绿地、爬满绿植的墙壁,与周边的历史风貌保护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嘉园周边有很多文化单位和科研院所,里面的人才有着较为强烈的租房需求。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想体现格调和品位,打造一个品质型的人才公寓。”嘉园所在的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说。

正式建成没多长时间,嘉园附近的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五官科医院和中科院上海分院,以及一些海外归国人才都过来看房。“这个人才公寓的位置好,上班走路就到。因为是公租房,租金也比市面上的房子便宜。最主要的是功能设计,特别符合年轻人的趣味。”刚刚工作不久的蔡敏雯,期待在这里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社区也有会客厅

2

刚刚落成不久的嘉园一楼会客厅里,近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跑步里程换积分活动。组织方天平街道团委书记黄海君说,街道有一个近40名跑友组成的“天平跑团”,不定期举办约跑活动。顺着这股势头,团委采用“运动+公益”的模式,号召辖区内的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在当天的活动中,包括爱建股份、上海青旅等单位积极出资认领积分,所得款项将存入天平社区发展基金账户,形成公益资金池。

在孙剑萍看来,“嘉园不仅仅是一个人才公寓,其底层区域也是按‘社区会客厅’理念打造的公共空间,附近居民、企业都能过来参加活动。”这样的公共空间,在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还有不少。嘉园附近的永嘉新村小区,把小区入口一间乱糟糟的平房改造成了“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屋内的25块展板上,用老照片的方式,讲述了永嘉新村的家园故事、建筑概况、老居民回忆录等。附近的居民和路过的游客,不时走进来看看弄堂里的老故事,阅读一下街区的历史和文化。

高路认为,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必须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作为载体。“公共空间不光是唱唱跳跳,还要引领公共精神。像天平街道一些社区把居委会活动室改成‘邻里汇’,房间怎么命名,提供什么服务,老百姓说了算。”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

年近70岁的潘正玉老人,家住徐汇区华泾镇。11月下旬的一天,早上不到七点她就起床,赶到嘉园参加“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组织的爱心活动。“嘉园被改造成人才公寓之前,是一个老旧公房,里面住了整整66户人家。”潘正玉回忆说,当年他们一家住在这幢楼一个27平方米的房间里,厨房是公用的,每天都得倒马桶,过的是不折不扣的“蜗居”生活。

为了保护好衡复历史风貌区,由政府出面,对永嘉路492弄的居民进行了“房屋置换”。潘正玉一家,也得以搬到华泾镇一处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内。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但潘正玉却始终忘不了自己的旧居,不时会回去看一看。

潘正玉参加的“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队员多是社区的退休老人。不过,他们并不服老。夏天做绿豆汤送给交警、环卫工人,端午节包粽子送给高龄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居民。“我们还是‘小老人’,可以照顾比我们年纪更大的人,把社区搞得更加温馨美好。”尽管年过花甲,“宝怡乐”发起人孙鸿银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好的社区治理,必须发动居民自治、共治。”高路说,要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不断提高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