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探索赶超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闽清经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29日15:16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9日电(曹梓骞)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扮演着粮食供给、生产要素贡献的角色。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对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现代农业着力点由产量转向质量,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消费载体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

作为福建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十佳县”,闽清县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人口、经济总量等方面纵向比较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闽清县地方政府针对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优势农业产品,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乡村振兴体系。因此,研究闽清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构建坚实基础服务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完整产业链的支持。闽清县为积极推进科学和完善的产前农资供应体系、生产过程监测管理服务体系、产后加工流通营销体系以及农业延伸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设立了“三农”服务超市,为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据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总经理杨小浪介绍,“三农超市”2018年2月4日成立,是由闽清县人民政府、福建农林大学、永辉超市、福州引凤惠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四方共建的县属国企,集中了高校科研人才、市场营销渠道、资金实力等优势,以及引凤惠农科技服务公司长期从事“三农”综合服务的运作经验和知名品牌优势。

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为占地8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包含农业发展大数据中心、政策咨询平台、技术咨询平台、金融对接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永辉超市对接平台六大功能区,为闽清县“大农业”发展提供大数据、政策解读、农业技术培训、农村金融、农产品电商、产销对接等服务。同时,还为全县农民提供土地、资金对接,病虫害指导,气象提醒,全年作栽技术指导等多项专业化服务。项目二期规划建设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农民创业服务中心,打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

“三农超市”成立至今,累计梳理汇总并动态更新263条中央、省、市、县各类惠农政策法规和重大措施,实地调研走访16个乡镇近250个村。成立县助保贷担保金1000万元,为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放贷3000余万;引入省农担公司担保贷款,对接龙头企业成功获批贷款300多万元。与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对接合作,针对橄榄产业,推出“金穗快农贷”,两家银行两期共计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快捷贷款卡500多张,授信额度6000多万,受益农户600多户。

此外,杨小浪的团队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发起了“引凤计划”公益行动,引导和帮助返乡创业青年实现梦想。依托“三农超市”,闽清县探索出一套“金凤、玉凤、雏凤”乡村人才成长模式,聘请农业技术、创新创业、法律、品牌、营销、电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30名,打造多维导师助力团,全方位为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18年,“引凤计划”辅导成功申报市级星创天地2家,全年培训1000多人次,建立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库152人,新增经营主体374家,辅导返乡青年51人,注册电商运营主体23个,立项培养大学生创业项目15个,与闽清50名创业青年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实现闽清县人才引流及项目对接,获得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认可。

未来,县政府将通过县三农服务超市构建“一平台三翼”的县域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区域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中心,把小农户零散的农产品汇集整合,实现初级产品的商品性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县域产业要素聚集。完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产销对接和创新创业咨询服务,推动闽清县农业走“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精品中高端农业路线。

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网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三农超市”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如何形成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成为关键。在如何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闽清县通过打造一张特色农产品产销网找到了答案。

整合县域农特产,找出特色农产品,闽清县将橄榄、食用菌、笋干、柑橘等12个产品纳入公共品牌培育计划,进行统一品牌设计,统一标准化,对接新零售渠道。其中以檀香橄榄最负盛名,在中国福州橄榄节、三坊七巷“橄悟福州,守味家乡”展销推介会、上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等展会上均取得优异销售业绩,助力果农脱贫致富。2019年1月5日,闽清橄榄以21.56亿的价值在2019首届三农投交会暨农业创新创业盛典大会获得“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殊荣。

为实现一体化发展,闽清县制定了产销联合体方案,将农业生产、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三者联合,对接永辉超市等渠道订单,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小农户连片种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策划形成了精品农业和一村一品示范项目策划方案30个、创业项目25个。

同时,闽清县引入福建供销社投资公司与白中镇源凤农场合作,在7个乡镇开展“微农经济”模式。据源凤农场负责人、高级农业经济师王永源介绍称,“微农经济”采取订单生产、全程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保价包销,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微农经济”模式已推动闽清橄榄等15个特色农产品、20多家生产企业与永辉超市、朴朴生鲜等6大渠道品牌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助59家闽清涉农企业入驻单品交易平台中国网库集团。

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农产品收购难的问题,闽清县实施一镇一仓储、县级商品化处理中心模式,在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山区地带,解决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问题。目前已在金沙、板东、下祝、白樟、塔庄、桔林等乡镇进行试点,收货效果良好。

要致富,先修路。为保证农产品及时出山,闽清县政府全力推动“镇镇有干线”和“四好农村路”交通系统建设,全县新规划建设37条道路、总投资达到65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同时,从生产、加工、技术、销售、配送、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建链、强链、补链,联合永辉超市、韵达等企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销结合体系,确保了特色农产品种得放心、收得上来、运得出去、卖得新鲜。

通过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网,今年以来,闽清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2万亩,引导3家企业完成设施农业及物联网建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2家,为智能化养殖水槽投放鱼苗12万尾,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4.5%。

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愈发凸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两个趋势,导致农村房屋大量闲置或被改造成厂房,农村地区持续空心化,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一些传统村落凋敝甚至走向消亡,乡村记忆消失,文化流失明显。

可见,重振文明乡风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核,绿色是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底色。乡村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农民致富增收,更应该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绝不能让“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现象破坏传统乡村文化。

对此,闽清县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完成全县271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治人居环境,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从乡村环境“六清”入手,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闽清县委乡村振兴办数据显示,2019年7至9月间,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万吨,清理残垣断壁2492处,整治违法乱建6123处,整顿1312条道路和5.6万平方米农田,为美丽乡村建设恢复了大量原始环境。

同时,闽清县推动农旅融合,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挖掘闽清名山碧水、温泉、古厝民居等人文景观和华侨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旧乡愁记忆,展示新农村风貌。通过集中人居环境整治,闽清县目前已打造了前峰村、坪街村、后垅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了全域旅游的新业态,让乡村的人气旺起来、资源活起来、产业兴起来。

环境宜居,人民富裕,精神层面的需求自然变得更多了。目前,啤酒文化、礼乐文化、陶瓷文化等产业已在闽清县逐步兴起,形成了口袋精酿体验馆、宏琳厝景区、特色陶瓷、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带动了福州市城市居民在周末、假日到闽清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更刺激了本地居民高档产品消费,促进了产业升级,形成了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循环。

未来,闽清县将继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继续依托“三农”服务超市和产销网络,全力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