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打造中小企业智造转型新范本

常州历来是中小企业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中小企业也是推动常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六成以上的GDP,“小桌子上唱大戏”享誉全国。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然而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单一技术与装备的突破应用,又需要系统化的集成创新,更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等多要素的投入,而这恰恰是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偏低的中小企业所缺少的。因而,中小企业往往陷于“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境地。

近年来,常州市政企合力,市内各类中小企业主动探索智能化转型,市工信局积极提供全方位服务,齐心协力奏响智造转型交响乐,为中小企业智造转型之路提供了范本。

中小企业转型面临三大困境

大型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实力强大,有能力自研或引进成套先进生产线实现智能制造,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往往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风险。

一是智造转型路径不清晰。常州市中小企业的制造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主对智能制造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差异较大。不少中小企业忽视自身发展阶段和行业特征,盲目追求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导致智能化改造达不到提质减员增效的预期效果。

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升级改造。对目前普遍处于工业2.0或工业3.0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意味着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设备和运营流程的改造,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承担。此外,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难度远高于大型企业,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放缓乃至阻碍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进程。

三是支撑智能化转型的人才匮乏。智能制造需要管理、技术、运维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运转,中小企业员工多以低技术难度的熟练工种居多,转型所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制造水平的提升。

规划、政策、人才成破题三要素

面对智能化转型路上的重重难题,常州市一家乡镇中小企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常州康普瑞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从事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乡镇民营企业。2013年前后,与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康普瑞遭遇了发展瓶颈,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单一、市场受限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公司多方位权衡后,走上智能化改造的道路,先后于2014年启动精益生产咨询项目,2015年启动工业技改,2017年上线ERP项目,2019年MES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六年间,康普瑞持续投入5623万元,初步完成了智能车间改造。

自此,公司年产能由20万台增加到100万台,产值从2700万元跃升至1.2亿元;一线劳动生产率提升了50%,单位产值能耗减少了17%;加工数据实现了实时监控,设备异常处置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产品PPM值由改造前的3000降至50,精度及尺寸的一致性得到保证,稳居国内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市场占有率第二名。

回顾康普瑞公司的智能化转型历程,主要有三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路线图精准,实施过程循序渐进。公司以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直面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车间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受限等问题,制定清晰的智能化改造顶层设计规划。从管理升级入手,按照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目标,从加工单元、生产线,到车间、工厂,分层分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是合理控制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秉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原则,不盲目选择大品牌,改造之前充分调研,避免不必要的试错成本和风险。积极主动获取政策支持,先后获得“机器换人”示范项目、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上云”等多项奖励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是引进培养并重,组建专业人才团队。为了解决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公司重新规划制定了组织架构,专门设立信息部、设备部,引进包括常务副总在内的信息化团队和技术工程师团队。同时,加大员工培养力度,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形成从技术到管理的人才梯队。

政企合力营造智造转型良好生态

康普瑞的故事只是常州市众多中小企业智造转型的一个缩影,还有雷利电机从乡镇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成为国内微电机行业龙头企业,“年产2亿台微电机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省级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盛天传动从一家传统锻造业作坊转型发展成为产值过亿的全球链轮、齿轮、轴类等传动配件行业先锋,取得三菱、CLAAS、椿本等国际大公司供货资质,等等。

当前,常州正处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的关键时期,“重大项目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常州市工信局长期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面临的方向不明、技术短板、资金不足等问题,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顺利踏上智造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树立行业标杆,引领智造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培育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先后成功建设戚研所和万帮充电设备有限公司2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创建恒立液压、星宇车灯、雷利电机等3家省级智能工厂,评选认定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0个、智能车间243个。组织中小企业前往行业标杆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学习交流活动,举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专题推广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发展竞争力。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破解智造转型融资难题。2013年,常州市开始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6亿元,从支持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支持高端装备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服务商、支持企业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促进常州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组织开展制造业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支持天正工业创新“生产力征信”模式,帮助2000余家企业累计获得金融机构授信30多亿元,缓解中小微企业改造升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是引进培育服务商,提供个性化智造服务。先后引进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固高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服务商落户常州,培育支持本地高质量智能制造服务商加快发展,机械总院江苏分院等11家服务商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联合高等院校、智能制造服务商、行业协会开展“智造诊断专家行”“院企结对”“百企义诊”等活动,为中小企业根据行业特点有针对的提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工业电商等咨询诊断服务。

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出台《关于加快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引进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举办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班、企业转型升级专题研修班、“创新与发展”报告会等一系列智能制造专题培训和讲座,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发挥常州市职业教育发达的特点,联系高校与院所共建智能制造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班”,有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顶层设计,跨界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综合性人才。

常州市工信局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助推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培育支持优质服务商提供分析诊断、创新评估等服务,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推广适合中小企业运用的智能装备和先进技术。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广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大型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共享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

力争到2025年,全市超过500家企业达到智能车间标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置自主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能力和水平普遍提升,成为推动常州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戴兆钧 周鹏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