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可大规模撬动下游经济增长

新华财经北京4月4日电(记者陈伶娜)近期新基建的重要性被决策层频频提及,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4月初,中央领导再提“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发新一轮热议。专家指出,新基建主要有“五新”,是打造中国数字经济未来的基础,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且对下游经济具有很大的撬动作用。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并非“重走老路”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3日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不是“四万亿”投资重来或“重走老路”。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有“五新”,即新的领域、新的地区、新的方式、新的主体、新的内涵。

任泽平指出,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为了对冲疫情影响,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公路’,为数字经济提供基础设施底层支撑,是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和保障战略安全的必争之地。”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3日也对媒体表示,新基建从更大意义上来说,是数字经济的基建,核心在于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基建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依托新基建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数字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保障民生托底,也是稳增长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精准施策手段。同时,新基建将提升数字经济服务实体产业和智慧生活的水平,在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扮演更加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不过,沈建光也认为,目前对于新基建不应重走“四万亿”老路的这种警示是值得重视的,但也无须抱有对“重走老路”的恐惧症。既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又要避免新一轮基建下的债务风险,还需要与改革相结合,在制度环境、公平市场环境、改善政府治理、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放宽市场准入;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是鼓励和引导数字科技企业参与,探索推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

新基建可大规模撬动下游经济增长

同时,有观点认为,新基建在整个投资中占比不高,对中国经济的支持作用非常有限。

对此,沈建光认为,伴随着新基建的加快推进,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性改革方面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补短板协同配合,将释放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

任泽平也指出,4G的领先地位为美国累计带动了1万亿美元的产出,每年为美国GDP增长贡献4750亿美元,为美国巩固科技霸主地位贡献巨大,如今使用的在线办公、新零售、互联网金融等便利都受益于新基建。未来5G将以万亿级美元的投资拉动十万亿级的下游经济价值,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30年5G直接贡献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分别为6.3万亿元、2.9万亿元,间接贡献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0.6万亿元、3.6万亿元。

新基建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减税和新基建将增加地方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

对此,沈建光认为,新基建与传统政府扶持的项目有别,更多的是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专项债是新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资金方面也在向新基建项目倾斜。当前投向新基建的比例出现快速增长,专项债“杠杆”将撬动更大的新基建投资。2020年1-2月,地方政府新发行专项债9498亿元,投向新基建的比例为27%,远超过2018年和2019年。且多地政府已经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预期新基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专项债投资。此外,由于专项债的资金杠杆优势,可以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成为投资放大器,实质性地提高新基建投资。

任泽平也认为,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由于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应实施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政策方面,应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实施规范的PPP;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且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应相互支持配合,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