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牧区大寨发源地”转身“绿色崛起先行区”

新华财经呼和浩特4月24日电(史叶 潇潇)作为“牧区大寨”的发源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上出真招实招,探索并总结出一条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经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新时代探索绿色发展树立新典范。

生态工业:要经济效益,更要生态效益

从曾经名扬全国的“牧区大寨”到今天的“绿色乌审”,几代乌审人接续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牧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乌审旗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用1%的土地换取99%的发展空间,煤气资源坚持整装开发,重大项目坚持集中摆布,化工高浓盐水零排放等先进技术普遍应用,矿井水、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逐步推开,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处理的矿井水几乎可以达到可饮用的纯净水的标准,不仅如此,处理过程中所分解出来的硫酸钠结晶盐还可以外售,产生一定经济价值。”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柳先友介绍,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之前以黄河水作为水源,年消耗量1000万吨。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中天合创投资8.29亿元,于2018年建成并投运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矿井水经深度处理后,实现盐、水分离,水用于化工生产,产品盐(硫酸钠、氯化钠)外销作为基础化工原料。

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

“该装置实现了矿井水零排放,每小时可以处理矿井水3000立方米,每年都需要投入近一亿元人民币用以运行、维护装置。”柳先友说,“目前,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产品水已完全替代黄河水,完全满足了煤化工的生产需求,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矿矿井水处理的示范。”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乌审旗政府正在协调矿井水在各个工业园区化工企业间输送利用。经过处理的矿井水除了满足企业用水外,还可以向需要净水的遗鸥保护湿地输送。2019年3月,向遗鸥保护湿地输水的流程顺利打通,目前输水量达到每小时350立方米。

生态农业:原生态成为“造血脱贫”抓手

“我们这里沙柳的覆盖率达到95%,沙柳可再生性强,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平茬’。沙柳热值极高,每公斤的燃烧热值达4200到4500大卡,农牧民把平茬来的沙柳卖给生物质颗粒厂增加收入,同时,工厂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农牧民务工。”乌兰什巴台村村支书刘二飞介绍。

乌兰什巴台村过去交通落后、信息封闭,产业发展没有优势。村干部盘点了“家当”后,决定“就地取材”,围绕沙柳、柠条“做文章”,建起生物质颗粒燃料厂,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实现了沙柳循环利用。

58岁的村民杨林,正在生物质颗粒厂厂房内忙碌着。通过务工,杨林每个月有5000元工资。他说,“现在自己一年四季干活都能拿到工钱,在家门口可以打工,还真是没想到。”

据介绍,乌兰什巴台村生物质颗粒厂2018年10月动工建设,2019年6月开始试生产。沙柳压缩成的颗粒不仅可以用于发电和作为饲料,还可以取代煤炭作为燃料,用于农牧民日常生活取暖、做饭。

据图克镇副镇长高猴堂介绍,农牧民可以用正常平茬下来的沙柳,来换取压缩好的沙柳颗粒代替煤炭,不但减轻了农牧民生活成本,也减轻了空气污染。此外,对于本地贫困户,每吨收购价比市场价多增加20元。

新的一年,村支书刘二飞正筹划着带着村子里几个年轻人多跑市场,打开销路。据估算,这座生物质颗粒厂正式投产后,全村及周边村的农牧民皆可获益。乌兰什巴台村983户2280人全可受益,周边村受益户数可以达到300余户。根据农牧民售卖平茬沙柳的数量,每户年收入约可增加5000元。

同样将原生态资源产业化的还有乌兰陶勒盖镇。从鄂尔多斯日报社派驻巴音高勒嘎查的第一书记刘祥介绍,他们利用当地资源——希布尔泉,依托优质泉水优势建立了矿泉水厂,并注册成立饮品公司,承包给乌审旗水投集团。矿泉水厂的承包费中60%留给巴音高勒嘎查,其中部分用于扶持当地贫困户,承包费40%用于支持全镇其他集体经济薄弱的嘎查村发展。

鄂尔多斯日报社派驻巴音高勒嘎查的第一书记刘祥正在介绍矿泉水

“希布尔泉水富含5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其中‘锶’含量1.69毫克,高于国家标准8.5倍,是难得的优质水源。”刘祥说,矿泉水厂生产初步规模可以达到每年10万吨,后期预计可以达到每年25万吨。

生态旅游:红色基因+绿色信念,跑出新速度

“从当初的黄沙漫天到如今的绿意盎然,这些照片、物品记录着动人的故事,在这里能深刻感受到草原儿女的志气和坚韧,也能更直观的感受‘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牧区大寨精神。”正在牧区大寨博物馆参观的王先生深有感触。

“牧区大寨”乌审召,六七十年代,曾因治沙造林、改变自然环境而闻名全国,为世界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写下许多激荡人心的绿色传奇。

60多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团结带领全旗各级干部群众,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扬“牧区大寨”精神。

如今,乌审召逐渐发展形成以小杂粮、风干肉、奶食品为代表的短线产业,以中药材种植、枣(藻)饼、细毛羊、草原红牛等为代表的中线产业和以全域旅游为代表的长线产业,构成了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的文化广场(资料图片)

“青山绿水是我们的底色,只有守护好才能带来金山银山。”乌审召镇人大主席那仁达来说,如今乌审召的产业以绿色为基底,无论是全域旅游,还是绿色食品,都主打“生态牌”,既承担了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也实现了金山银山的担当。

为了进一步“破题”,乌审召一边围绕得天独厚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大做文章,发展“牧区大寨”绿色革命红色教育主题旅游,建设“牧区大寨”体验式生态教育基地项目和达瓦淖尔旅游区,讲好乌审召红色革命和绿色生态故事;另一边通过旅游业带动产业融合,打造一批“牧区大寨”特色农畜产品、民族手工艺、农业土特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萨拉乌苏大峡谷(资料图片)

据介绍,近年来,乌审旗不断挖掘萨拉乌苏、马头琴、“独贵龙运动”“牧区大寨”等品牌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民族民俗体验游、生态康体养生游、历史文化游、红色革命游、乡村自驾游、现代工业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绿色生态成为了乌审旗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绿色崛起正当其时,必须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宁愿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也要守住生态底线。”乌审旗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称,“乌审旗将继续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勇于创新、探索实践,建设中西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