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巧打多种“组合拳”稳就业促增收

陇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山大沟深、人多地少的实际,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也使陇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务大市。每年春节过后,陇南都有数十万的劳动力前往全国各地。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正常外出务工的进程被打乱。

为确保就业,尤其是贫困人员就业,实现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不误,陇南市大力开展“点对点”“门对门”集中输送,全面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增收作用,全力支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千方百计促进就地就近务工增收,通过多种措施、多点发力,让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稳定增收。

2月29日,宕昌县组织203名建档立卡户搭乘定制的“火车专厢”赴浙江嘉兴伴宇集团服装厂就业。

3月7日,文县向浙江省义乌市三家企业输转富余劳动力68人,这是文县第五批向外输转的务工人员。

4月24日,礼县携手北京家政服务公司又集中组织输送一批“礼贤妹”“礼贤大嫂”赴京返岗复工,106名礼县建档立卡和低收入贫困妇女踏上了复工专车。

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全市转移就业城乡富余劳动力57.9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71%。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今年首次出现超过去年同期输转水平。

就业扶贫,不仅要打通贫困户外出务工的“点对点”交通线路,保障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同样重要。

王赵会是宕昌县两河口镇石院村人,几年前因为儿子患病,家里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成了贫困户。2018年11月,对口帮扶单位将村里小学搬迁后的闲置教室改造成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去年4月,王赵会开始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最少能拿2000块钱。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扶贫车间按下“暂停键”,陇南很多像王赵会一样的贫困户“赋闲”在家没了收入。

在加强防疫工作的同时,陇南充分发挥“产业+就业”扶贫功能,结合疫情实际,分区域、科学有序引导有条件的扶贫车间,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确保人员健康安全的条件下,尽快复工复产。

截至目前,全市扶贫车间累计复工334个,吸纳就业人员52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868人,越来越多贫困劳动力陆续返岗。

“公司加工集装袋产品的订单很足,最近还要尽快建设第三个加工车间,能为当地的群众再提供50个就业岗位,更好地助力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文县众鑫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金卓介绍说,公司建成的两个扶贫车间疫情期间在政府的帮助下及时复工,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救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陇南立足实际,通过“内拓”渠道,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作为解决无法外出贫困劳动力就近增收和乡村公共环境整治、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设立农村公益性岗位,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有力保障贫困群众就业。

西和县大桥镇郭坝村村民马雷雷年前在北京一家餐厅务工,本打算过了年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但是事与愿违,因北京疫情防控严格,一直未能外出。

一筹莫展之际,扶贫干部给马雷雷带来了好消息。

定点帮扶西和县郭坝、李坪、韩河等村子的国网甘肃电力公司,为解决疫情下村民的就业难题,其下属的送变电工程公司面向全县招聘30余名巡线工,贫困户优先。

马雷雷立即报名,不久后,他通过面试被录取。“巡线工每月工资至少有4500元,和在外打工差不多。现在工作更稳定,还能顾到家里。”

重大项目开工也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实现市内转移就业16.97万人,其中各类建设项目吸纳城乡劳动力6.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到三分之一,达到2.1万人。各县区共组建各类作业队662支,吸纳应出未出劳动力 508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和可能致贫劳动力3424人。

随着一个个公益岗位的开发,技能培训的愈加便捷。陇南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途径被拓展,稳定脱贫的保障被建立,做事创业的热情被激发,不仅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也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顺利转变。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20.94万人,其中宕昌、礼县、西和三个未脱贫县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09万人,实现了应转尽转。(何春晖)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