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农村电商C2M转型之路

新华财经北京5月28日电(记者关志薇 韩韬)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农产品消费转型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等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直播带货能否形成扶贫新亮点?头部平台的产地直供C2M模式是否能直击农村电商痛点?农产品上行链路如何借势打通?就此,代表委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直播带货”成为电商年度关键词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商营销模式,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符合消费新需求,因而转化率高、营销效果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两会期间,河南省举办驻村第一书记百村大联播扶贫助农电商直播活动,1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化身“带货人”,以电商直播的形式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表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农牧业发展的大目标下,短视频和直播正在成为拉动农村经济的新动能和基础设施。据他介绍,今年一季度以来,通过大力拥抱电商直播这种新业态新模式,以真人出镜、生活化直播的方式,直接面向消费者推荐农牧产品,短短几个月直播销售额超过20万,有效缓解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直播电商能够让客户更加清楚、生动、直观地看到农副产品,包括生长和加工环境、产品背后的故事等,会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提高营收转化率”,从事农村电商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村民梁倩娟说,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农村市场的新潮流新亮点,是农产品营销的创新,也补上了传统农产品营销的“短板”,对于缓解卖难、助力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2M模式——农村电商迎来数字化转型风口

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的火爆,其背后是伴随着随着5G时代来临,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改善支持供应链,创新产品消费模式,是我国数字乡村战略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等目标。

随着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制约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技术壁垒逐渐消除,从农产品生产的科学规划与实施生产,到农业全产业链中的供应链支持,数字化转型均贯穿其中。

与此同时,在5G、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直播带货”流量导流的社交电商“新玩法”,开启了农村电商的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

不难发现,以前传统的由生产到销售的信息流,正经由“当红主播”的影响力开始了反向流动:农产品消费者尝试将终端消费诉求传递给生产者,以实现更符合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新订单农业”,这也是当下电商领域备受关注的C2M模式(即用户直连生产)在农村市场的最新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大力发展C2M生产基地,助农富农推动乡村振兴》的议案。他表示,以C2M模式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大企业平台强大的采购能力,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物流仓储优势,将有助于消除农村生产和销售环节不对称、渠道不通畅问题

以苏宁推出的拼购项目为例,为了拉近乡村与城市消费者的距离,整合农产品供应链,2019年,苏宁拼购推出了“包山包湖包海”计划,深入农业产地建立农产品基地。湖北宣恩黄豆、贵州长顺绿壳鸡蛋、江西赣南脐橙、新疆若羌红枣等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已加入“拼基地”计划。一方面平台企业与农户面对面合作,缩减了供应链路,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将自身需求在平台信息流中汇聚融合,享受到真实、新鲜、直接的供货源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升级。

通过在农村市场建立直连消费者的生产基地,并在数字化、供应链、人才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方面提供帮扶和赋能,这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等思路不谋而合。

“建议通过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打造扶贫标杆项目和品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全国政协委员、千喜鹤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延云表示。

借助头部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近年来,助力农村电商发展政策频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电商脱贫致富,农村市场渐渐被“唤醒”。但目前农村地区电商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代表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企合作多方发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当前,一些地区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品牌溢价低现象仍比较突出,当务之急是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刘延云委员建议,大力实施品牌化打造工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产品“优而不美、有品无牌”问题,可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打造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使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卖好价。

张近东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在广泛宣传引导,在鼓励生产者重视质量、珍惜品牌信誉的同时,协调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手段等,展开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宣传和销售。同时,对于有针对性展示、销售特色产品的企业、平台,政府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对于已经建立品牌的特色产品,建议各级政府协调电商企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帮助消费者追踪商品全链路信息、保障正品的同时,保护特色产品品牌和商户的权益。

二是发挥电商助农绿色通道作用,打通农产品供应链路。刘延云委员建议,大力实施供需链对接工程,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交而不易、有货无市”问题。一要扶持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接对接终端消费市场,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高效对接;二要打通电商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实现依托信息网络平台的全方位市场化销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苏宁为代表的多家电商平台紧急开通助农绿色通道,助力缓解农产品滞销难题。张近东代表建议以此为经验进一步发挥助农绿色通道作用,破解农产品上行难题。

“政府可通过加强政策倾斜,在重点农产品种植地区建立摸排机制与对接平台,电商企业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物流仓储优势,通过开通助农频道、专区、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提供流量支持,搭建常规助农绿色通道,打通农产品上行链路,助力乡村振兴”,张近东表示。

三是投入资源加强农村地区电商教育培训,在农民技能拓展、技术创业创新等方面予以帮扶。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群众观念等方面制约,部分贫困地区电商发展水平较低,群众销售产品、助力产业发展上亟需外部力量的支持。基于此,梁倩娟代表建议,加强西部贫困地区电商赋能培训,特别是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技能培训,深入挖掘西部贫困地区电商发展的潜能。

张近东代表建议,政府层面出台政策,鼓励电商企业和大专院校结合,进一步加强农人培训、实训,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农村贫困人口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杨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