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数科沈建光:“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共同塑造“广覆盖多层次有差异”金融服务体系

新华财经北京6月4日电(记者韩韬 吴丛司 翟卓)金融与科技正在走向“融合2.0”。大型金融机构将锻造科技实力设定为核心战略,金融科技公司也正在重新思考“联结”金融的路径。近日,新华财经记者就金融科技发展问题专访了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

沈建光.jpg

图为: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

新华财经: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难点在哪里?这种融合将塑造怎样的竞争格局,对行业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沈建光:金融数字化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金融业过往实践中,很多金融机构受困于自身服务渠道的有限性,优质的信贷资源难以精准投向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既不利于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延伸服务、拓展客源,也不利于把控资金流向和资产质量,最终影响反哺实体产业和居民生活的有效性。这种情况下,将相对封闭、低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更加开放、高频的生产生活场景需求紧密结合,日益成为促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探索方向。

数字科技在赋能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场景外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难以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以京东数科为例,通过为各个产业生态和居民生活场景构建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其正在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多种跨界联盟。通过重组技术、产品和资源,为消费场景合作方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大数据风控、底层账户等服务,京东数科可以促成金融机构与零售电商、交通出行、本地生活等消费场景的高效联结,从而打破场景时空限制,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需指出的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不应仅局限于工具输出、场景联结,还应丰富相关主体在数据智能共享、合作生态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内涵。金融机构掌握用户的金融强维数据,科技公司掌握用户海量多维数据,可以在用户潜在需求的深入洞察、产品服务的迭代优化等方面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挖掘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贡献。对于二者之间自发形成的联合建模、数据脱敏等合作模式,建议抱持开放姿态,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机构提升金融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自身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能力提升,最终塑造出“广覆盖、多层次、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数字科技企业广泛参与、深度赋能的市场竞争格局。

新华财经: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中会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如何平衡拥抱金融科技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

沈建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相关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数字存证领域,区块链可以接入仲裁委、公证处、互联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等外部可信联盟,提供身份认证、证据保全、司法鉴定、赋强公证、一键举证、安全评测等平台服务,降低全产业链交易成本。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可以帮助推广电子仓单,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降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探查贷款背景真实性、管控企业履约风险。在贷后资产管理领域,区块链还可以应用于资产证券化,其交易即清算、信息披露成本低、中介成本低等突出优势,有助于切实解决ABS交易环节多、步骤繁杂、底层资产透明度差等痛点,提升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此外,还可以用于证券、保险、资产托管、贸易融资、监管科技等不同场景,提供扎实有效的底层技术支持。

以防伪追溯平台京东智臻链为例,其通过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每个商品的节点数据,保证数据的隐私保护性、不可篡改性,建立跨主体科技互信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的产品防伪。截至2019年末,智臻链已通过超过6万个SKU,连接至超过700家的顶级品牌商,通过600万以上的用户访问,积累上链数据逾13亿条,除金融外,其孵化场景还覆盖农业、生鲜、酒类、美妆、奢侈品、全球购、医疗保健、商超便利店及二手市场交易等多个行业领域,提供日益广泛的防伪追溯及配套服务,直接服务实体经济。

平衡拥抱金融科技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既需要相关的市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合作机构等)严守合规底线,也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进一步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2020年以来,伴随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应用的逐步落地,我国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从静态监管转向动态监管、从规则监管转向原则监管的趋势更加明确。这有利于加强监管技术开发、调整监管力度和做好监管协调,实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帮助金融科技企业缩短创新周期、帮助监管部门及早发现潜在风险的多方共赢。

新华财经:疫情期间云办公兴起,各行业纷纷发起线上业务,将怎样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步伐?

沈建光: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倒逼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落地,刺激无接触零售、智能化服务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驱动新一轮的产业数字化变革,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求新谋变创造了特殊契机。“非接触式办公”是疫情期间包括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各类企业普遍需求,很多企业希望能获取在线办公软件、实现居家办公,以及借助智能机器人设备,减少接触式生产经营。可以预见,远程办公、远程会议等作为能够打破集中办公时空限制、减少通勤成本的办公形式,将在部分行业和一定场景内得以延续,提升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效率。

疫情期间,各金融机构积极应对线下服务渠道受阻的不利影响,财富管理、支付、消费金融等业务加速向线上迁移,在数字化营销获客、数字化运营管理、数字化风险管控等领域取得较好成效。与此同时,资产管理、企业服务等具有强金融属性和强线下特征的金融服务领域,受制于其专业性和合规性要求,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激励和促动。京东数科旗下资管科技系统JT²可以为资管机构提供“按需定制”的解决方案,帮助其在业务中实现数据应用智能化、开发运营工程化和投资技术创新化,在新基建过程中塑造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数字科技还能较好满足金融机构的中后台智能运维需求,为新基建提供高效配套的运营服务。以京东数科机房巡检AI机器人为例,其已覆机房数据采集、识别、判断、告警、分析报告等环节,具备安全移动定位、IT设备巡检、机房环境监测、应用数据交互和状态自测监控等五大核心功能,不仅极大减少人员参与,还通过强化身份识别、异常告警等功能提升机房安全系数,每年可使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成本降低50%以上。

新华财经:疫情之后,金融科技在经济恢复阶段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沈建光:可以预见,数字化红利将为新一代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数字科技不仅已成为抗疫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还将成为促进有序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回升和反弹的关键引擎。

比如,京东提供的“智能温感筛查系统”可在写字楼、商场、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部署,采取“非接触方式”快速筛查高温人群,助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智能配送机器人等可快速打通全国各地区间的运输通道,保证物资供应与居民生活。京东数科输出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可为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企业,以及数千小区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社会信用体系,协助各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抗疫情、渡难关。

在各地派发消费券过程中,数字科技可以在大数据挖掘的基础上,为精准识别居民消费的资金需求、监控资金流向、做好资金管理和探索消费金融产品的转化路径提供工作方向和决策依据。

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产业、助力经济复苏的重要主体,也是数字科技企业做好技术赋能的重要受众。京东数科推出“金融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支持金融机构参与新基建。目前,“金融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已涵盖数百个产品组件,可根据不同主体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定制,并可与金融机构已有的系统功能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企业服务能力,为其将信贷资源精准、定向地投放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亟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作出贡献。

新华财经: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存在哪些潜在的问题或风险,对金融科技监管有何建议?

沈建光:金融科技具有数字化、跨界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多重属性,对原有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手段构成新挑战。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需密切关注以下问题:第一,技术安全问题,即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第二,数据安全与金融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即部分机构强制、诱导用户开放授权,通过不规范手段获取、不当使用和转让用户数据的问题。第三,大数据风控的有效性问题,即在消费金融等普惠金融领域,基于较短时间、个体行为数据分析的风控逻辑能否经受长周期、系统性风险考验的问题。第四,现有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监管有效性问题。第五,由个别一两家大型科技巨头(Big Tech)分割市场而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实质风险过度集中与监管盲区的问题。

应当看到,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的关系、金融机构数字化战略部署与其内部业务转型的关系、金融数字化发展与金融基础设施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监管做出适应性调整。

数字经济时代,监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监管始终应该在鼓励创新和管控风险中寻求适当平衡。我们建议,监管机构在强化监管科技在金融监管的全链条应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与科技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知识共享和监管交流,明晰科技发展趋势,引导行业规范合作,促动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有序,以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提升监管效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