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数字”引擎释放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江西上高县激发“数字”引擎发展新动力,通过数据共享、资源调配、物资流转、技术支撑、金融支持、交流沟通、精准定位等,战疫情、促生产、稳就业、保民生,为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引入活水。

以“数字”活水:搭平台破门槛

“我今天已经线上面试了5名应聘者,招到了满意的员工。”上高县野市乡五谷村酒业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聂婷说。

为有效解决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上高县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调度企业用工数据,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开展就业信息发布、云招聘服务等。4月初,上高县172家复工复产规上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成功匹配就业岗位信息,让39648名务工人员顺利就业。

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上高县搭建起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建立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融资联盟,在野市乡,包括五谷村丛林酒博园在内的4家中小微企业,获县内银行授信共计1340余万元。

上高县还通过构筑“线上”学习平台,有序组织云教学、“面对面”云阅读、“点对点”云家访、线上学雷锋等,让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中的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涵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

以“绣花”功夫:强支持优服务

为助力脱贫攻坚,上高县山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与蒙山镇签订扶贫合作协议,首批租用30亩土地用于辣椒种植,为当地的贫困户及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并承诺每盒辣椒酱提取7元利润纳入蒙山镇扶贫基金。

“镇政府负责帮助企业与中国移动以及银行等机构进行沟通,证明企业所产商品为扶贫产品,帮助产品更快上架上线。”上高县蒙山镇干部刘威说。

去年该公司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今年预计销售额将比同期增长2倍,目前该扶贫产品顺利加入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以及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掌上APP和各大超市销售。

为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上高县压实属地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责任,在场所充分发挥“宜码通”“赣通码”数字化管理作用,筑牢“防护网”,严控外来人员到访,确保人员出入安全,让群众安心生产生活。

疫情期间,上高县信访局搭起“连心桥”,运用“互联网+民情信息”平台,让群众在家“下单”,干部上门协调解决,实现信访问题一站式调解处理,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化学”效应:聚合力建生态

上高县利用扶贫产品“大数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理清扶贫产品目录库,录入消费扶贫大数据系统,目前有5家经营主体,8种产品已完成报备。4月30日,上高县第一家消费扶贫体验馆开始运营,同时支持APP线上购买,打开了扶贫产品的销路。

viewfile (3)

上高县第一家消费扶贫体验馆开业运营

截至5月31日,全县线上线下平台共落实消费扶贫产品购买金额超277万元。通过信息化等数字化融合,凝聚了单位、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扩大了全县的扶贫效益。

富硒功能农业生产正在数字化“发酵”。由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牵头,整合上高县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绿万佳联社”,正着力打造农产品综合购买服务。

社员罗元才入社仅两年,年纯收入就达7万多元。“现在一粒谷子、一朵菊花、一头猪、一枚蛋,都能‘享受’到快捷服务,顾客在手机上轻轻点击就能一键购买我们17家合作社的所有农产品。”罗元才说。

锦江镇菜农罗小军今年租种了两个蔬菜大棚,以往夫妻俩一年到头都要在蔬菜大棚忙个不停,就连过年期间,也要到大棚里检查温度和湿度。而现在,通过数字化管理,不用进大棚也能全面掌握情况,种植蔬菜更加方便了。罗小军给这套智能控制设备取了一个易懂好记的名字——“大棚管家”,设备可根据专家或菜农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温度、湿度进行预警。

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在脱贫攻坚、农业生产等领域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着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陈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