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之根深植大凉山上——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农文旅”产业扶贫记

“以前,一亩苦荞只能卖1000多元,现在公司开发的苦荞茶,让我们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翻”,凉山州金阳县丙乙底村农户海来瓦且所说的正是引进企业打造的农特产品——黑苦荞茶。

苦荞是凉山州的特产,喜瘠耐寒,适合于在高海拔山区生长。但传统种植的苦荞产量低,效益低,环太苦荞公司把有“黑珍珠”之称的黑苦荞引入丙乙底村,规模种植,并进行品牌化运营,使每亩收益增长近万元。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发挥招商引资优势,依托当地农产品、彝族文化资源,引进投资企业,在产业扶贫上因地施策,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文创旅游,帮助彝族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2.jpg

图为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海拔3200米的彝家新寨。

丙乙底村平均海拔3200米,是四川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在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的努力下,丙乙底村引进成都静优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种植苦荞、土豆、魔芋等优势品种,发展高山农作物1000余亩,农户种植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公司开发的“波洛云”系列产品初步预估销售额可达50万元,村民可以按股分红。

丙乙底村成立了波洛云农文旅专业合作社,负责波洛云品牌运营,与引进的环太苦荞公司合作,利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司先进工艺”的优势,开发出苦荞粉、苦荞胚芽茶、苦荞袋装茶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对大量剩余的苦荞壳与中草药进行配方再利用,创建了“波洛云枕”品牌,增强苦荞的综合经济效益,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奔康。去年,丙乙底村销售荞麦、土豆等农产品近30吨,仅土地租赁收入累计突破10万元。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充分利用当地传统资源从事产业开发,使产业发展根植于凉山的特殊土壤中。

利用彝绣历史久远和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进成都可沐科技公司。该公司投资150万元建立妇女培训基地,开发彝绣文创产品,探索发展“打工不离家,闲暇就绣花”的新模式,让以家庭为主的零星刺绣工艺品向市场化、标准化发展。

现在,丙乙底村创建了彝绣工坊妇女就业中心,集中培训彝族妇女裁剪、刺绣等技术,有效带动200多名妇女在家计件创业,培训人数将超300人次。它还对接北京服装学院,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裁剪技术,融合彝式服饰特色,生产少女礼服装、成年出嫁装和男式“查尔瓦”,以订单生产和网店销售为主,与甘洛县彝绣传承人制作服饰形成互补性、差异化竞争优势,年销售可达20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622114848.jpg

图为丙乙底村民在漫山索玛花中代言特色文创产品。

文创牌已成为这个村最靓丽的名片。依托当地10万亩索玛花旅游资源,在办好索玛花节的基础上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先后邀请25批近100家商(协)会、企业赴金阳投资考察、旅游观光,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瞄准乡村旅游逐渐兴盛所带来的餐饮市场,不断延伸旅游服务产业链,引导当地农户开办彝乡民宿10家、特色餐馆5家,帮扶30余人“先富起来”,激发了农户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

自2015年以来,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定点帮扶丙乙底村,先后3批次委派6名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始终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造血”和“输血”并举,以黑苦荞种植为基础研发“波洛云”系列文创产品,以彝族文化为媒介创新发展彝绣工坊,以索玛花旅游节为平台提升服务业带动能力,通过五年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大凉山海拔3200米的高山村落上,逐步走了一条“农文旅”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金阳县丙乙底村只是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起,该局在四川省内外连续组织产业扶贫专题活动,把贫困地区需要的农业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康养、中药材加工等行业企业请进来,把藏区、彝区、秦巴山区等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及投资优势宣传推广到沪、粤等地,引起了商界的广泛关注,成功签约重大产业扶贫项目633个,投资总额达1560.07亿元。在该局另一个对口帮扶美姑县,也已帮助引进了投资5亿元的“牛业产业园项目”、“雁归谷”迷你食品产业示范基地、野生菌加工及“美菇美酒”生产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正加快建设。(李伟 白丽)



编辑:史言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史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