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保主体、惠民生,人社局局长说“上海这么做”

新华财经上海6月24日电(记者周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疫情下就业工作如何实现“稳字当头”?面临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1281亿元“政策大礼包”如何为它们“雪中送炭”?养老金等民生保障待遇如何持续提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24日做客“2020上海民生访谈”,向我们讲述“上海这么做”。

88531088006f4c1497053ae81e29f8da.jpg@1000w_1e_1c_80Q_1x

稳就业:整体就业人口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疫情下,就业工作如何实现“稳字当头”?

上海最新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企业减轻负担、为市场注入活力、为劳动者提振信心。其中明确,着力拓宽渠道保居民就业,坚持聚焦重点群体帮扶就业,坚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提升就业,全力以赴推进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赵永峰说,如果就业稳了,发展就能稳,发展稳了社会就能稳,所以这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上海就业总体上到目前为止是平稳的,未出现规模性裁员和失业现象。”赵永峰说,有几组数据可以来验证:去年年底的登记失业率是3.6%,今年5月底的登记失业率是3.12%;去年年底的调查失业率是4.0%,这个数字今年第一季度是4.3%。同时,最近几个月,人社部门统计监测的就业登记参保人数逐步回升,5月底达到了今年新高,甚至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户籍劳动者就业人数占整个户籍劳动年龄段人口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e40007f6c64c4314b1c59cdd61eecf6f.jpg@1000w_1e_1c_80Q_1x

“我们整体上就业人口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在上海正规就业的人口1015万多人,还有大约320多万是灵活就业的人口。”赵永峰说。

保主体:“一揽子政策”为企业减负

疫情下,如何让市场主体活下来,通过保企业来保就业?

赵永峰介绍,在上海“免、减、缓、返、补”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叠加下,全年将减轻企业负担1281亿,“这就是我们要落实保市场主体最强有力的举措”。

免——从2月到6月免征中小微企业及按单位参保的个体工商户三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从2月到4月减半征收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三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今年上半年将为企业减负约530亿元。

减——上海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

缓——参保单位或个人因受疫情影响可在疫情解除后3个月内补办缴纳社保费等业务。截至5月底,本市已有4.7万户参保单位完成社保延期缴纳报备。

返——对不裁员、少减员、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返还单位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为进一步便捷中小微企业的申请,在操作上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全程网办。截至5月底,上海已向12.69万户用人单位返还资金25.55亿元,惠及职工469万人。

补——上海对春节期间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截至5月底,两项政策已分别有625家和3793家企业提出申请,涉及资金5300万元和2.4亿元。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线上培训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企业培训成本的95%,每人次最高补贴600元。截至5月底,已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84.7万人次。

惠民生:养老金等民生保障待遇进一步提升

疫情冲击,加上主动为企业减负,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的“钱袋子”紧了,但上海依然把民生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实现了养老金连续27年上调计发标准,相关民生保障待遇也将进一步提升。

“虽然当前社保基金减收增支的压力很大,但我们努力克服困难,通过加大财政及国资支持、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警监测等措施,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和基金的长期可持续。”赵永峰说。

7月1日起,上海还将调整一系列民生保障待遇标准。比如,2020年失业保险金最高标准从1815元调整到1895元,增加80元。

“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为保障工伤人员以及因工死亡人员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水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兼顾同历年增长水平的平衡及今后待遇增长的可持续性,我们继续按照国家确定的调整机制,自1月1日起对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等三项待遇进行调整。其中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增幅为6.5%左右,生活护理费增幅约为9.3%。”赵永峰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上海民生访谈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发布等联合推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为合作伙伴单位,泰康人寿特约支持。

 

 

编辑:董婷婷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