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精心培育“摇钱树”、铺就屈乡脱贫路

秭归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种植柑橘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故里写下了《桔颂》名篇。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就了秭归脐橙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香味浓郁、酸甜可口的优良品质。

秭归县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柑橘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柑橘产业链条,促进柑农增收、贫困户脱贫,带动30万农村群众走向富裕路。

推动品种改良,抢占市场先机

在全国柑橘鲜果市场趋于饱和的形势下,秭归县审时度势,优化品种结构布局,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200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柑橘品改,引进培育贮备脐橙新品种30多个,在海拔300米以下发展伦晚、红肉等晚熟脐橙,每年1-5月成熟上市;在泄滩等乡镇重点发展夏橙等时令品种,每年6-8月成熟上市。

在海拔500—600米发展早红(九月红)等早熟脐橙,每年9-11月成熟上市;在海拔300-500米发展纽荷尔等中熟脐橙,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成熟上市。

形成“春有红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早红脐橙,冬有纽荷尔、桃叶橙”的种植格局。

全县早、中、晚熟脐橙通过错峰上市,迅速占领市场,赢得先机。

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根据产业需求,全县以技术支撑为驱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依托县内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中柑所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秭归脐橙工程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脐橙精深加工科技园。

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土肥工作站,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完善疏株间伐、整形修剪、疏果负载技术,实现丰产、稳产、优质;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黄板诱杀等绿色防控措施,使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实施高接换种,推广绿肥种植、春季嫁接和“水肥一体化”,全面提升秭归县柑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建立柑橘产业发展基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品种改良,建设高标准脐橙园,提升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品质,推进柑橘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脐橙品牌创建。秭归脐橙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在全国果业扶贫大会暨中国(长沙)优质果品博览会上评估到22.84亿元。

借助电商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秭归县扶持电商企业帮助贫困户销售柑橘,培训贫困户进行电商销售,给予贫困户从种植到品改到销售的一条龙扶持、服务。

依托柑橘产业,全县发展电商企业2626家,其中在天猫、京东商城等知名网站注册店面达3000多家,开设各类旗舰店30余家,“苏宁中国特色馆秭归馆”、“京东秭归馆”、“邮乐购秭归特色馆”上线运行,涌现了屈姑食品、仕外田源、华维物流等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片区推进、企业领衔、合作社跟进、柑农受益”的柑橘销售新路。

全县有60%以上的农户以柑橘为主导产业,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直接发展柑橘产业的贫困户有7000多户,占全县贫困户的近30%。 

延伸产业链条,助力脱贫攻坚

通过十几年发展,全县140个村10万多农户种植柑橘,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34.5万亩,年产量6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

低山柑橘产区季节性缺工,吸引了大量高山、半高山劳动力参与柑橘日常管理和鲜果采摘。如柑橘采摘,很多“夫妻档”一采一背,每天收入500-700元,一季可通过劳务收入1-2万元。

同时,全县发展柑橘洗果和包装厂56家,柑橘深加工企业21家, 吸纳贫困人口1000余人。

全县以柑橘生态农业示范园为带动,依托一江清水两岸橙,把山青水秀、橙黄橘绿的风景,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的精品路线,卖脐橙,也卖风景,全县涌现了郭家坝烟灯堡、水田坝王家桥、屈原链子崖等一批自助采摘园。

目前有家庭农场100多家,柑橘产区农家乐57家。一个橙子产业发展,带给秭归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分析师 袁俊 李颖  通讯员 兰华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