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背后的“笑”与“泪”

新华财经北京8月7日电(记者郝菁 吴丛司)央行7月31日发布公告显示,延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央行表示,在锁定存量资产的基础上,继续由金融机构自主调整整改计划,按季监测实施。

记者此前对资管新规进行解读,发布稿件《资管新规“拍了拍”金融机构:我明年再来管你们!》对资管新规的来龙去脉进行解读,本期业内将再度共话资管新规,讨论过渡期延长带来的喜与忧。

“笑”:缓解金融机构业务整改及融资主体信用收缩压力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资管行业监管制度体系,持续推动资管业务平稳转型、规范整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

关于资管新规延期的讨论,2019年末已较为普遍,今年2月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表示“按照资管新规要求,稳妥有序完成存量资管业务规范整改工作,对到2020年底确实难以完成处置的,允许适当延长过渡期”。因此,市场对于过渡期延长已较为确认,此前一直在等待具体的延期安排。央行此前在6月金融数据发布会上已透露可能延长一年的消息,延长一年基本符合业内预期。

业内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同时政策提出了针对个案的差异化处置原则,预计未来一年半资管行业将继续沿既定方向改革转型,对于债券市场短期影响不大。

华创证券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认为,过渡期延长的原因,除受疫情影响外,还有部分存量非标资产期限较长,不能很好的满足资管新规“期限匹配”的要求,处置难度较大,客观上使得2020年过渡期结束时许多产品不能如期整改;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于“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一般,特别是在存量产品依然存续的情况下,投资者教育进展较慢,新产品发行难度较大,机构整改主动性不强。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指出,资管新规的几大监管难点于2020年底仍将难以完成,比如净值化转型、杜绝资金池运作、限制非标、类货基统一监管等。“病去如抽丝”,在落实资管新规的过程中,客户改变刚兑习惯和对净值化的接受度是最大的症结所在,需要时间来逐步培养。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不具备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且金融监管部门出台诸多举措避免疫情冲击向金融领域扩散,否则强力压降势必引发信用收缩等一系列问题。整体看,由于对过渡期延期早有预期,因此市场反响并不剧烈,反而权益投资者出现了各种遐想。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指出,过渡期延长的政策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冲击、宏观环境、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等因素,但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资管新规的框架下资管业务走向“去通道、去杠杆、回归资管业务本源和统一监管”之路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过渡期延长之后,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整改压力缓解,有助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内非标集中处置的压力缓解,而当前非标资产主要流向地产和城投,政策调整下地产和城投的资金压力有望缓解。

7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主要考虑存量资产处置难的客观原因和机构转型意愿弱的主观原因,未来过渡期内确保完成存量业务整改,不出现市场倒逼监管再次延期的情况是关键,因此央行通过政策配套与激励处罚机制督促机构完成转型。

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资管行业监管制度体系,持续推动资管业务平稳转型、规范整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

中金固收陈健恒认为,疫情从资金端和资产端,对资管业务产生了双向冲击,尤其是在资产端,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些投资项目原有还款安排面临调整。在原有表内业务受到大幅冲击背景下,表外业务的整改转型压力较大。因此此次过渡期的延长主要是为了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业务规范转型。此前市场对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其实已经有了比较高的预期,但传出的版本多数是“一行一策”,尤其是压降任务比较大的大行,可能会有延期。而此次延期的最终落地则是针对所有金融机构一碗水端平,中小银行和券商资管也都是延到明年的,所以对中小机构有边际性宽松的利好。同时,此次延期有助于理财规模的稳定和债券市场配置力量的支撑,也有利于平滑老产品和新产品之间过渡带来的冲击,但也会阶段性降低资金涌入权益类、固收+类产品的迫切需求。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延期带来的平滑过渡有助于信用环境缓和。中长期来看,资管净值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表外非标将转化为表内表外的标准化债权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过渡期延长是将表外信用供给从短期集中收缩,转变为拉长时间摊薄收缩压力。这样企业现金流压力减轻后,实体信用环境将会有所缓和,也有助于银行自身表内信用风险缓释。预计下半年社融增速仍将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负债端收益率下行斜率也会同步放缓,有助于维系理财规模。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阻碍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的因素主要是外部性,包括对银行体系、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融资的外部性。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较长期限的老资产可以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本压力以及给企业、城投平台等融资主体带来的信用收缩压力,减轻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泪”:部分配套措施尚未落地 资管转型仍存诸多障碍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于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定义和监管要求进行明确,新规对标货币基金监管要求,在投资范围、资产期限、组合期限、集中度要求、估值核算等多方面,基本参照货币基金的监管标准对产品进行规范,若严格按照征求意见稿实施,目前超过4万亿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将面临较大整改压力。又比如《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样对信托业务转型提出了较大要求。

周冠南指出,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但部分配套措施正式稿尚未落地,例如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办法。

数据显示,2019年底理财净值化比例为43%,较2018年底提高16%。2020年5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60.3%,较年初高4%,2020年-2021年两年时间内,仍有13.27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面临着净值化转型和整改。

张继强指出,过渡期延长与否不是问题核心,关键是转型之后,23.4万亿的理财转成净值化产品、成为交易性资金,申赎机制下追涨杀跌很可能加大市场波动;其次,银行理财不再刚兑,成为风险资产,加上整改期间新产品发行力度减弱,非标投资难度加大后追逐“固收+”,均从机会成本和流动性利好权益资产;再次,上述部分银行理财仍然存在整改压力,加之净值型理财业绩表现等影响接受度,不利于中短久期信用债等需求;最后,行业格局处于大分化期间,转型慢的机构将疲于应对转型并面临人力、产品等约束,成立了子公司且转型速度快的机构将乘机跑马圈地,头部现象将更为明显。同时,对于历史浮亏、超长期限非标和非上市股权,难以通过延长过渡期解决。

陈健恒认为,由于各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业务模式不同,在系统和人员对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部分理财产品整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虽然监管对于在2021年底完成整改确实有难度的银行仍可在监管同意的基础上实行“一行一议”,但同时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绝大多数银行有动力尽量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但具体进度仍取决于整改难度和当地银保监局的要求。

“过渡期内确保完成存量业务整改是关键,通过政策配套与激励处罚机制督促机构完成转型。”周冠南认为,过渡期延长安排明确后,最重要的是确保整改有序推进,不出现市场倒逼监管再次延期的情况。但是本次延期时间仅设置一年可见监管推进转型的决心,不让市场过度博弈监管放松。具体来看,为了保证过渡期延长后机构顺利转型:一是给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避免部分机构确实存在客观原因难以如期完成整改的,对行业转型形成拖累,此前有部分银行持有的资产久期偏长,部分甚至达到10年以上,对于这一类机构可以说明原因与监管部门沟通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二是为资产处置提供了配套的支持措施,例如对于信贷资产回表提高监管容忍度,从而帮助机构进行存量资产消化;三是落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按季度监测整改进度,并对提前完成和未如期完成机构分别给予正面激励和监管处罚。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