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服务“六稳”“六保”展真招 沪上金融业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新华财经上海9月25日电(记者胡洁菲 陈云富)防返贫保险、创新孵化器平台、新型供应链票据平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依旧严峻的疫情影响,在2020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金融界正积极回归本源,用创新工具、普惠政策和精准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为中国的金融业开放和全球经济的稳定注入强大动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助力“六稳”“六保”,金融精准滴灌强保障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回归本源最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其昌表示,疫情影响下,今年很多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对此,“国家队”责无旁贷。

“以前都是人家上门借,我们这一次是送贷上门。”陈其昌说,疫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农行上海分行就推出大量信贷产品,初步估算,今年1至8月,中国农行上海分行一共新发放贷款1600亿元,同比费利率低于4%。

对此,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张晓蕾深表认同。“在返工后第一个工作日,渣打银行中小企业金融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对新客户泰兴市某玻璃制品公司无抵押小额贷款175万元人民币的及时放款,帮助其在特殊时期增加资金流动性以及抗击风险能力。”张晓蕾在会议上说,疫情以来,渣打在第一时间回应中小微企业需求,积极践行六稳六保。

上海票据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汉光介绍,在疫情对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产生较大冲击情况下,上海票交所创新性地设计了供应链票据平台,使得核心企业签发的票能够流转到尾端,小企业也能享受核心企业的信用。此外,这些票据还可以在信贷市场进行贴现,在债券市场以标准化票据进行买卖融资,有力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在内循环中发挥了积极做用。

保险是保证民生、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陈勇介绍,疫情以来,立足“六稳”“六保”,中国大地财险推出了多项产品,比如结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工保险”、保障扶贫成效的“防返贫保险”;此外,“一带一路”方面,公司也为出口企业提供了超过300亿美元的保险。

促进新发展格局,金融科技提升服务能力

疫情加快国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业也不例外。

“毋庸讳言,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态度,经历了从迟疑观望、到逐渐接受、再到紧密合作的阶段式变化。“张晓蕾说,近年来,通过与所在地本土的优秀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渣打银行推出了多种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此前,渣打中国与蚂蚁集团合作,为贷款业务实现了端到端的直达处理(STP),可随时完成实时审批与提款流程,惠及300多个城市。另外,张晓蕾介绍,在个人金融领域,渣打与多家企业共同建立的香港MOX虚拟银行已于本周正式上线运营;渣打也在台湾市场、韩国等地投资参股了当地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虚拟银行。

而在要素市场,金融科技能带来哪些助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凤海看来,“要素市场所有的业务都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要素市场也是金融科技进步的受益者。” 王凤海举例,比如市场行为监控上需要使用大数据,投资者服务上云技术已经十分普遍,此外大宗商品的交割环节也运用到了物联网、区块链技术……

“如果说离开科技上海票据交易所不可能运营。”谈及要素市场与金融科技的关系,宋汉光直言,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只求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纸质票据电子化,纸质票据电子化流转,本身就是对金融科技的应用。

新技术已经不断在重塑传统要素市场的运行规则和效率。2018年1月25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功研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用联盟链的方法将数字票据的出票、承兑、贴现进行变革。宋汉光透露,目前已经找到成熟的应用场景,未来可能会大面积推开。

打造开放、人才、制度新高地,增强金融资源配置力

25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前三甲,仅次于纽约、伦敦。

按照这一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服务功能的建设成果也愈发丰富。

展望未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还有哪些进步空间,未来又该如何定位?

谈及这一问题,开放、人才、制度,成为2020沪上金融家圆桌的高频词汇。

事实上,尽管经历疫情和海外的不确定因素阻碍,上海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没有放缓,反而吸引一大批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陆续入驻。

“一部富国史,就是一部开放史。”在陈其昌看来,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要开放,一是要在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上对标国际先进金融中心;二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银行家。”

“开放对我们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王凤海坦言,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发现价格,发现价格的主要目的是在贸易过程当中要产生影响,而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打开大门。

张晓蕾看来,上海要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更上一层楼”,首要的就是答好“人才”这张答卷。“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如果能够把每一个行业的精英都吸引到上海来,上海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瞩目的明珠。”

好的人才需要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法治环境建设得如何,已经越来越成为金融市场建设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张晓蕾说,当下,跨境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上海在临港自贸区的建设上已经迈出瞩目的一步,未来如何强化政策供给,给国际投资者带来持久的吸引力,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宋汉光也表示,就人才而言,除了科技、金融人才,法律人才也十分关键。只有法治环境建设得足够好,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金融及各个领域的人才。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