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国家级新区发力金融科技创新 业内建议强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

新华财经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韩婕、刘玉龙、陈碧琪、朱程、孙寅、王晓林、崔璐)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我国已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覆盖我国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部分省市区。新华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到,在金融科技领域,各新区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通过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金融工具、探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自今年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区积极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不同,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与开放的先导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同时,推动当地区体制机制创新,为实体经济“供血”,也为其他地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支持金融科技创新

总体看,多数新区通过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化平台,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收集反馈机制,汇聚相关区域各类金融机构、专业咨询机构以及各类优质企业,并通过多边业务合作与交流,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金融、科技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服务新区产业升级,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如南京江北新区,为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模式,以“我的麦田”为载体,打造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金融智能服务系统,采用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集知识产权资讯、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服务商供应、知识产权大数据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全链条配置各类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实现集成化服务,有效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科技中小企业评价模式,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率先开展新金融基础设施(数字金融研究院)试点,从数字资产的确权、登记和数字资产的融资、流通着手,打造基于业务组件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等。

再如,长春新区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收集反馈机制,设计并发放企业贷款融资需求表,通过行业微信群、高管微信群、“万人助万企”平台等渠道掌握驻区企业融资需求,并与13家银行和担保机构共享信息,把经过筛选和分析的数据第一时间与相应的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截至目前已累计推送93户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获得授信超10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便捷新区企业高效发展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也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新区针对具体地区发展特点,创新金融服务工具,着力解决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据了解,诞生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同城票据网,通过深挖小额票据融资红利,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推出“银行快贴”等拳头产品,通过在线承兑汇票撮合交易闭环,持续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赋能。

据悉,目前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三分之二是中小微企业签发的小额票据,平均金额不到80万,对于大型商业机构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票据买卖双方弱信用的情况。“对于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过去他们想将手中的承兑汇票变成现金,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我们就是致力于解决小额票据的‘难慢贵’问题。”同城票据网董事长曹石金说,今年上半年,同城票据网完成各类票据服务250万笔,同比增长279%,共帮助企业完成融资7379亿元,同比增长282%。

江西省赣江新区则是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为支持畜禽养殖企业升级环保处理设施,成为国家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并在2018年,和共青农商银行合力推出“畜禽洁养贷”专项金融产品,助力江西经济更加“绿色化”“生态化”。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江西规模化养殖企业或养殖户获得“畜禽洁养贷”专项贷款4.18亿元,299家企业建设生态猪栏500座、粪污资源化利用约100万吨。

专家建议强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

从金融科技创新角度出发,专家建议,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升其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创新平台;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优质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增加对新区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并鼓励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区块链+”模式,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对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提出了三个要点。一是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善用数据要素;二是重视数字鸿沟问题,通过科技创新让金融更普惠、更公平;三是重视监管科技的应用,增加数字化监管能力。

业内分析,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跨界应用对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因此,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对于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永恒主题和共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主任柴洪峰分析,“监管沙箱”理念值得学习借鉴,国内也有9个省市正在进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促进监管科技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面迈进。

针对大科技金融下一步的监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建议,监管机构应主动引导行业发展,积极探索大科技金融的正向外溢效应,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实行“刚性底线+柔性边界”的监管方式。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和数据共享工作,搭建大科技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借助大科技公司的技术能力,提升金融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并规范大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支持大科技金融率先进入“监管沙箱”试点,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完)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