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数十亿膏方市场显“上火”隐忧 行业标准模糊亟需监管跟进

新华财经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李唐宁)秋冬将至,膏方行业又一次迎来“旺季”,今年热度更是从长三角一带辐射到全国各地。然而,随着行业升温,各类资质不明的机构和人员也开始混入,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过度开方、粗制滥造等问题开始出现。

对此专家表示,膏方市场“上火”了,呼吁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监管标准,界定医生资质资格、提升膏方诊疗水平,明确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在膏方中的区别,严格把关药材质量。

膏方火热 市场规模已达数十亿元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以剂型为名,属于中医传统八种剂型之一。中医认为,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慢性病综合作用的成药。

以往冬至才热闹起来的膏方门诊,近几年一到中秋就开始火爆。除了中医院,更有不少综合性医院、药房、养生会所、甚至健康管理公司也加入膏方产业大军,膏方收入成了一些医疗机构下半年重要“经济增长点”。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膏方行业人士表示,近年来,大量的省地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开设了膏方门诊或融入中医科等科室,很多县乡医院也开设国医馆。在长三角地区,各大中医院每年冬季都会举办膏方节,或组建专门的膏方门诊,有的医院一个冬季的膏方销售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近三成。

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今年将自10月6日起就开放膏方预约,膏方门诊10月19日开诊。医院规范膏方医师资质、注重膏方培训,为了方便患者近年一直推进膏方微信预约、膏方快递代送等服务。

今年安徽省中医院秋冬膏方进补时间从10月8日起,并将在10月9日举办“膏方进补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型义诊活动”,医院还开设了膏方门诊接待中心。

上述行业人士列举了一组数据:“近10年,整个上海医疗机构开具的膏方料数从13万料增至30万料以上;江苏省年膏方料数已经增加到15万料左右;广州某区级中医院的年膏方量从最初开设门诊的几十料发展到目前的近5000料。”

不仅如此,膏方市场在发展中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位膏方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地域上看,膏方由以作冬令进补习俗的长三角,逐步向华南、华中乃至全国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展非常迅速。在港澳台一带,膏方使用也是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膏方派系增加并逐步特色化,海派膏方、苏派膏方不再一枝独秀,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膏方及区域膏方也开始兴起。多地成立了膏方治疗学会或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9年正式成立了膏方分会,其它相关培训会、研讨会数目明显增加。比如,广东省每年主办“岭南膏方节”,区域性活动还有“上海膏方节”“湖湘膏滋传承发展论坛”等等。山东省中医院连续10年举办膏方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也连续10年主办了“膏方养生节”。

此外,膏方行业的另一个新特点是,随着膏方需求量的持续扩大,医院的制剂室已不能满足制备需求,近年来,许多医药公司成立代煎代配中心,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膏方制作企业。

这位学会负责人表示,在需求与服务的双重作用下,膏方已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达数十亿元的大市场。“新冠疫情的暴发,使人们对可提高免疫力,具有增强抵御流行病和慢性病能力的中药产品需求持续上升,这为秋冬季膏方的推广提供了机会。未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老年群体对膏方的需求增加,膏方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突破百亿。”她说:“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国内膏方数量每年在10%-30%以上增长,甚至更高。”

行业鱼龙混杂 监管相对滞后

膏方市场火红,但是相关标准仍不完善,行业出现了无证开方、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诸多乱象,且监管缺失几乎使该市场成为执法真空地带。

一位就职于综合性医院膏方门诊的医生告诉记者,膏方药材组成、制作程序极为复杂,一副好的膏滋煎煮出来需要至少十几个小时。无论哪个环节有疏漏,效果都会千差万别。而目前一些不具备开方资格的人员和机构加入开膏方大军,他们对中医的养生理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辨证施治。有些甚至会套用药材、以次充好、在贵细药材上缺斤少两,在制作过程更是不规范。“这种行为隐蔽性强,外人很难察觉,不仅伤害了膏方文化,也扰乱了膏方市场。”他说。

网购平台上,膏方市场更是鱼龙混杂。记者在某购物平台看到,各种膏方单品功能五花八门,包括美白、养颜、祛痘、调经等,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不过,商品页面大都看不到任何相关机构或人员的资质展示。

在今年宁波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的专项执法行动中,执法人员通过摸排调查了数家中医会馆、中医门诊部等中医医疗机构和膏方加工制作场所,执法中发现,部分单位熬制工艺不规范,盲目追求销量,大幅缩短熬制时间;有5家单位存在冬虫夏草、阿胶、铁皮石斛等贵细药材严重短斤缺两,一些机构的阿胶、龟甲胶等材料药方与实际用量相比短缺达30%以上,且滋补中药材质量存在问题。

不过,对于这类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监管标准仍然比较模糊,监管手段乏力。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公布了用于指导和规范膏方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膏方》,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推进膏方的发展。但是,这种监管约束力有限,不具有法律限制力。在从业人员方面,正规医院一般都要求副高以上级别的医生才有开具膏方的资质,但目前国内对于处方膏方的医生资质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

“膏方市场正在逐渐成熟,但也存在短板和问题,比如原料取材的道地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生产环境与设备的规范性和行业标准等。”某膏方原料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的难点在于,各地膏方发展水平不一,处方医师级别和经验难以统一、诊疗辩证能力不相同,同时膏方制作的设备设施千差万别。“现在最紧迫的就是国家层面具有法律效力文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但膏方行业的特点导致在监管方式和力度上都较难以把握,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共识。”他说。

膏方行业规范化呼声高 亟待出台全国性监管标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周端表示,膏方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保健品,现在不断拓展到防病治病的领域,市场越来越大,为确保膏方质量过关、疗效稳定,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其忠也认为,应当更深入挖掘膏方内涵,作为一种养生文化来发扬、推广:“这就要求提升膏方准入门槛,同时严格管控膏方宣传,防止单纯的利益驱动。”他说。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应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制定统一监管标准。

首先,应建立膏方疗效评价体系,逐步规范膏方处方,提升诊疗水平,建立膏方评价机制,对膏方的疗效、安全性进行考察。

膏方为“大方”“复方”,对膏方从医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界定医生资质资格,提升膏方诊疗水平。提高膏方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对膏方及膏方制备质量的把控,按照GMP要求规范膏方制作,严格根据药材自身特性进行煎煮提取,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膏方制作,加强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的研究。

另外,道地与否直接决定了膏方的品质和效果,要下大力气清理药材市场价格等级混乱状况,从药材质量上严格把关,明确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在膏方中的区别,确保配方药材地道有效。

同时,尽快清理整顿膏方市场中生产加工、销售渠道混乱无章无法可依状态,严厉打击取缔假冒销售膏方行为。加强监管,强化“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杜绝非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制作膏方的行为。建立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定期进行核查和复审。

最后,业内人士建议,可试点全国认证一批膏方加工许可企业,如对目前胶类膏方生产质量稳定、优质的企业实施认证,委托其生产加工膏方,向医院、医馆等医疗单位提供生产和加工服务,既降低成本,又保证质量。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