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战“疫”创新驱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本地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千例、境外输入病例零死亡、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上海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考卷”中都拿下了高分。这其中,上海25万名医护人员践行初心使命、构建起公共卫生防线功不可没。如今又到秋冬季,如何织密上海特大型城市公共卫生防控网络、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10月19日,“加速创新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圆桌思享会在上海举行。奋战在公共卫生领域一线的医务人员与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以创新驱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直面疫情,上海医务工作者拧成一股绳。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始终奋战在一线。针对各界关心的秋冬季疫情是否会有复发的风险,中心副院长施裕新表示,在防控措施全面、严格、彻底的情况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可控。

“秋冬季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如果因顾虑防疫而不去医院就诊,对患者的危害可能更大。”施裕新认为,在上海抗“疫”过程当中,科技战“疫”起到了很大作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联影合作,首先使用了无接触CT,实现人工智能自动采样、自动排查、自动确定扫描范围,既准确又可以减少扫描剂量,又有效减少了病人和医生的接触,交叉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公共卫生防线不断加固,已形成117家发热门诊和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的新格局。此前,发热门诊的“上海方案”获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推荐,向全国推广学习,而上海最早的升级版发热门诊“样板间”就是由瑞金医院建立起来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海涛表示,瑞金医院作为防疫的“哨点”之一,第一时间改建了发热门诊,引入了生物安全柜、消毒机器人等新技术,建立远程专家会诊体系,让患者到了发热门诊之后,从挂号、就诊、检验、检查、治疗、留观等环节“六不出门”,实现了“闭环”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保护了市民健康安全。

2.jpg

图为“加速创新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圆桌思享会现场

同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的,还有科研人员。一批科研工作者勇挑重担,“把论文写在服务医患民生一线中,把成果放在解决临床医疗难题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英耀是研究卫生经济学的专家,他建议建立防疫物资储备的全国联动机制,“卫生资源储备过程中,存在平时应用很少、储备闲置,‘战时’需求暴增、供不应求的状况。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可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在医院层面做好基本的物资储备,在地市和省级层面建立战略储备,在国家层面实行统筹管理,机动协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将发挥重要作用。联影医疗互联网医疗事业部副总裁高川介绍,联影开发了车载CT、X光等多项检查一体化设备。平时,这些设备可以在基层做体检、两癌筛查、肿瘤病人随访等常规化检查工作;而特殊时期,配合5G技术、算力资源、存储能力,这些设备就具备了可流动性。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7倍,第三方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了20多倍,“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满足百姓的就医需求。”

“上海的防疫经验包括科技创新赋能、预防理念先进、人才技术储备充足等”。施裕新说,上海从病原的发现、界定,新技术的研发,临床的救治,都作了充分准备,上海有底气从容应对,构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邓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