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聚焦产地初加工 助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收”,为加快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贵州省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黔东南州丹寨县召开全省中药材产业推进大会,聚焦产地初加工,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指在中药材产地对地产中药材进行洁净、除去非药用部位、干燥等处理,是防止霉变虫蛀、便于储存运输、保障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的产地初加工,根据品种和初加工环节不同,可提升药材综合产值5%-30%左右。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中药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今年8月6日至25日,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对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0-2021年)》,提出通过提升天麻、石斛、太子参、黄精、白及、半夏、薏苡仁、钩藤等重点单品产区产地初加工能力,逐步构建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体系。力争在2020年底中药材大量采收上市以前,在重点产区启动产地初加工基地示范项目;2021年实现重点单品核心产区中药材初加工全覆盖。

目前,贵州已在全省布局一批产地初加工基地,重点产区产地初加工体系初具雏形。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298家规模化初加工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大户),年总初加工能力42.4万吨,占总产量的21.88%,覆盖面积133.49万亩,占总面积的19.88%,年初加工总产值达42.17亿元,全省产地初加工增值效益凸显,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加强。(胡倩茹  高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