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深度融沪 探路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

扬子江尾,争先之城。苏州张家港市将于10月29日举办“创新张家港”建设大会,正式拉开打造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的大幕。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方向与路径越发清晰。张家港市将在会上发布“创新张家港”五年行动计划,聚焦外部创新资源协同和内部创新要素整合,加大科技对接上海力度,探路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争当长三角县域创新首位城市,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创新圈。

张家港在上海举办创新发展说明会

融入最前沿,建设协同创新发展高地

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今世界,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更多体现为大区域概念,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和经济辐射性极强。今年以来,张家港市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为重大契机,加大科技对接上海力度,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高地。

突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今年2月,张家港市印发“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渠道机制、载体平台、技术转移、双创项目、科技服务5类共15项重点任务;同时,确定2020年6个方面19项重点任务,目前,19项任务已完成80%。

突出改革创新,打通对接通道。5月,该市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共建的“张家港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投运,先后组织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25名专家,精准对接近60家张家港企业;首批开通江苏省创新券,设立“产学研预研资金”上海专项、鼓励企业在沪建设离岸研发中心政策。

突出产业方向,促进成果转化。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氢能、半导体等产业,主动肩负起县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张家港将在浦东打造科创飞地“上海张江·张家港创新中心”,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围绕产业方向,专业化运营,实现宣传展示、驻地招商引智、产学研对接、项目孵化、企业飞地创新等五大功能。

突出企业主体,引入创新资源。今年以来,张家港市在上海举办创新发展说明会,签约总投资超430亿元50个项目;先后在上海举办创新创业大赛9场,组织“上海科技成果直通车”等对接上海资源活动5场,共达成产学研合作及人才项目40多项。

精神传承,打通对接“最后一公里”

张家港历来是一座敢于争先的创新之城。作为苏州“三大法宝”的源头之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仅为苏州和江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如今,面对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新使命,敢于争先,不仅要注重对接上海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更要着眼打通对接‘最后一公里’,努力成为长三角县域创新首位城市。”张家港市科技局局长赵瑜说。

打通资源对接“最先一公里”。张家港市与杨浦区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加强与上海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服务机构等交流联系的同时,计划设立“产学研预研资金”上海高校专项,组织举办“创业沙洲”投融资对接会上海专场,拓展企业科技创新积分与在沪社会资本的对接。

打通平台搭建“关键一公里”。张家港市组建了对接上海挂职团队,完善人才引评政策体系,举办“苏州·张家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分赛等品牌活动;大力引进上海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与上海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探索搭建对接重大活动平台。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张家港市推进在沪建设离岸孵化器,支持龙头企业在沪建设离岸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三年内力争对沪合作新型研发机构新增5家以上;依托“上海-张家港技术转移协同发展中心”等平台,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力争三年内推动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达成技术合同不少于100项。

互利共赢,争创区域合作新标杆

半年多来,张家港探路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有序推进,成果不断。“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合作是大文章。我们在实践中,深感自身的创新政策、科技服务市场化体系、科创载体建设,都要提档升级。”张家港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天若说。

张家港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家港市将打造更加优质的科创合作软硬环境,推动与上海的人才资源深入交流、科创要素深度融合、科技成果深化转化,在高层次的对接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示范样板。

突出精准对接。张家港市将深入研究上海出台的政策、各区域板块发展特点,清楚“我们缺什么、上海有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有的放矢地对接合作,不断提升精准度、显示度。

发挥板块优势。各镇区将在全市统筹下,突出自身优势。高新区、高铁新城在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发挥“桥头堡”和“主阵地”作用,“两区一园”发挥开发区优势,其他镇区将练就“独门功夫”,形成“雁群”效应。

创新对接路径。张家港市将继续创新合作模式,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合作共享;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为主、人才优先、项目化推进”的原则,加深与上海各板块、部门的信息互通;紧跟全球科创中心脉动,探索“离岸研发”“飞地经济”;在沪举办各类推介活动,形成全方位对接融入上海新格局。(钱贺进  彭程)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