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托起“生命禁区”里的希望——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深耕藏区扶贫“责任田”

新华财经成都10月28日电(李珺)作为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四川省甘孜州,地瘠民贫,境内多个地方因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被称为“生命禁区”,扶贫难度极大。

2012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启动对口帮扶甘孜州石渠、甘孜县两县供电公司。8年后,2020年2月14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甘孜县脱贫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石渠县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至0.26%,甘孜县贫困发生率从23.87%降至0.64%,两县累计减贫39385万余人。

这串闪光数字的背后,有国网成都供电公司8年践行央企责任的初心和使命,更有成电人用真情、扶真贫的行动实践。


强产业 “造血”扶贫增活力

“阿哥,我电表箱里闻着有点味道,能不能来帮我看看?”10月11日傍晚,甘孜县格萨尔王城艺卓藏刀店的西绕卓巴给当地供电公司打来了求助电话。

很快,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第八批藏区帮扶人员蒋程西、王武双、夏杨到达现场。换完老化的空气开关,几人和卓巴闲聊起来,“卓巴,国庆生意一定好吧?”

“生意好得很啊!我现在不止卖藏刀。村里有了动力电,我们又购置了一些电动工具,阿叔们做了工艺品,拿到我这来卖,你们也帮忙多宣传宣传,我们可以邮寄给成都的朋友们!”卓巴满面春风地打起了广告。

夜幕降临,艺卓藏刀店外,雪山脚下的格萨尔王城熙熙攘攘,灯火辉煌。这座闪烁着格萨尔英雄史诗光芒的“文化之城”,自2019年投入运营来,成为甘孜县129个贫困村、3308户贫困户、15373名贫困人口抱团取暖的产业基地,已为全县贫困村增加了1100万元的直接收入,成为助力甘孜县脱贫攻坚的产业之城。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历届藏区帮扶人员的付出。格萨尔王城立项之初,成都供电公司藏区帮扶组就将其当作“一号工程”,协助甘孜县供电公司组建了国网四川电力(成都连心桥)党员服务队格萨尔王城突击队,紧急配套两条互为备用的供电线路,第一时间保障了项目建设的临时施工用电。王城竣工后,为解决贫困村户文化程度低、村民进城不便等难题,突击队队员们兵分多处,为293户村民提供对接服务。随着招商工作的顺利开展,突击队帮助困难群众联系就业岗位。截止王城开业时,通过直接介绍,共有30余名贫困群众被商户录用。

随着格萨尔王城的辐射力扩散,“一号工程”也升华为“一级守护”。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协同甘孜供电公司制订了“节前特巡,每月例巡”的工作方案。自2019年9月开城以来,格萨尔王城未产生一起因电力引起的用户投诉和安全事故。他们用行动践行了“产业扶贫,电力护航”的庄严承诺。

深贫区 铁塔银线托小康

“你老家是石渠的?石渠那个地方恼火哦,听说你们那还没得楼房?冬天有零下四十几度,牦牛都被冻死,还有包虫病?”

作为牧羊人的后代,索郎达吉当过兵、念过大学,如今返回家乡创业,是石渠县尼嘎镇“藏迦主题文化酒店”创建者。从前,他的家乡石渠县,曾是全甘孜州、全四川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

如今,他满面春风,站在家门口,热忱招呼着过往的“驴友”,十分骄傲自己不仅是个石渠人,还是面向全世界的稻城亚丁形象大使。

索郎达吉的创业与2012年石渠接入大电网这件大事分不开。据介绍,“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四川陆续完成了甘孜州地方电力体制改革。2012年,“新-甘-石”联网工这条四川藏区的电力“大动脉”,联通甘孜州北部8个县的电网,为当地全面通电打下基础。随后,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承担的“电力天路暨无电地区”石渠县电网建设项目,总投资7.835亿,全面覆盖石渠县域22个乡镇的供电,彻底解决了电网薄弱环节。

一个个藏族村落挨个“电亮”,为实现深贫地区发展产业奔小康奠定了扎实的用电基础。“石渠有巴格玛尼墙、松格玛尼城等许多人文景观,过去我们想发展旅游产业,但人家一听没有电,这个地方海拔高又冷,就不想来了。”索郎达吉说,通电后,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石渠、稻城等地开始发展生态旅游,牧民们纷纷积极参与到景区管理和旅游服务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索郎达吉自身,2012年,他看准石渠县旅游发展潜力,利用自家闲置房开起了酒店,热水、无线网络、空调、电视等设施应有尽有。“自开业以来,酒店年平均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年收入约50万元。”索郎达吉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他希望将自己热爱的文化酒店做成连锁,像格桑花一样开遍扎溪卡草原。

据悉,自2012年起,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共计派出8批80余名优秀干部及技术骨干到石渠、甘孜两个县公司开展管理、技术帮扶,选派132人次入藏开展运维帮扶,交流、培训当地干部和技术人才2180人次。持续八年的连续付出,随着一张现代能源互联电网的建成,过去“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的“生命禁区”换了新天,藏区老百姓的创业之梦不再束手束脚,特色农牧业、水电、矿产、文旅等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正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黄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