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揭开神秘面纱 以混促改占据“C位”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吴丛司 陈奥)近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揭开神秘面纱。记者了解到,虽然方案没有全文发布,但相关内容已陆续披露,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

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进展如何?国家发文鼓励混改企业上市是否意味着所有混改企业都要追求上市?在未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资本市场将发挥什么作用?对此,记者展开调查。

以“混资本”促“改机制”成效显著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成效如何?能否真正实现以“混资本”促“改机制”?

记者了解到,以混促改,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涌现出了像中国电科所属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中国巨石等一批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意义的混改企业。

以海康威视为例,该企业从成立时就引入了民营资本,并实现了员工持股。2016年底深股通开启以来,海康威视股权集中度持续降低,股东结构持续改善,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决策并推进员工股权激励,维持人才的稳定性,激励对象更倾向于基层骨干员工,激励范围覆盖了员工4654人次,受激励员工分别占上一年公司员工人数的9%、12%和19%,较好的股票收益有效补充了公司薪酬的竞争力,在员工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海康威视员工离职率稳定在10%。

据国资委的数据,在中央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由于引进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由2012年底的将近27%提升到了目前的38%,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今年1-8月,中央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引进了超过1700亿元的社会资本,同比增长了28%。同时,中央企业还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与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投资入股超过6000家的非公企业,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隐形冠军”和各领域的龙头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从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推进的混改事项达到了4000项,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按照统计口径,混改企业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中央企业法人单位的70%以上。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严启明表示,无论是从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数量和质量来看,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的成效是明显的。各改制企业都能遵照国有资产监管规定,通过公开进场交易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构建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做实董事会,积极实行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科改示范行动”在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实行骨干员工持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混资本 ”促进了“改机制”。

上市公司是混改的主要载体

近日,国务院对外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混改试点企业上市,支持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那么,目前上市公司在国有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副局长谢小兵表示,上市公司在整个国有企业中属于“优等生”并发挥着“基本盘”的作用。

据国资委的数据,目前上市公司总的数量大约是4056户,国资委系统控股的上市公司1024户,占到市场的1/4左右。市场总市值大约74万亿元,国资委系统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大约是20多万亿元,占比超过30%,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此外,央企控股境内上市公司是317家,加上一些境外的上市公司,总共400多家。这400多家的资产量是整个央企的68%左右,收入大概占到整个央企的65%左右,利润大概占到85%以上。

可以说,国企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息息相关。

“意见对国有企业加强上市工作,加强资本的投入、资本的运营,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翁杰明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当中,国资委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动国有企业的上市以及围绕上市进行的各种改革,包括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还要加大力度。

“尽管没有对资产证券化率提出具体指标,但是这个方向是毋庸置疑的。”翁杰明表示,我们会在跟各类所有制不断合作当中进行股权改革,来进行多方面创新,来推进企业上市。上市公司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载体,也是推进企业内部治理的重要渠道。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改制上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面,大量国有企业完成了部分或整体上市,为企业发展筹措了大量宝贵资金。借助于上市公司这一平台,国有企业加快推进了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完成了低效无效资产退出,实施了并购重组,并且在企业治理与管理方面实现了明显提升,应该说,上市公司这一平台,从多方面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一企一策”加快推进国企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全部。”翁杰明指出,不存在“一混就灵”,所以也不能够“一刀切”,一窝蜂而上,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根据工作的成熟度,“一企一策”来加以推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指出,国有企业量大面广,所处行业不同,所在区域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国资国企改革的质量,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效率,推进国资国企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股东结构特点等,采取一企一策,有针对性高质量推进改革。

记者了解到,虽然很多国企已经上市,但这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仍需要改进,有的企业股权结构还不够优化,有的企业缺乏积极股东等。在317家中央企业境内控股上市公司中,企业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

“国企改革一企一策毫无疑问是对的,这体现与实际结合、从实际出发,因为每个企业都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国企发展在整体的推进上还应该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这三性与一企一策的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适当强调普遍性在当前有积极意义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资国企研究人士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落实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按照规范的上市公司治理原则,推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落实,解决一些子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肠梗阻问题”,改革中实现权责利的统一。

谢小兵指出,要在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运行质量上下功夫。首先要把一些质量非常好的资产继续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其次是一些企业内部有些业务是类似的,要大力推动专业化整合;再是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本身的并购重组功能,推进各方共同发展;最后,对于一些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法违规事项的企业也要及时让它退出市场。

编辑:胡辰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