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贸片区巧解跨境资本收支难题

近期,苏州工业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中心支局和园区税务局,共同推出包括扩大境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外债额度、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区块链业务试点在内的资本跨境收支综合解决方案,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巧解跨境投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保证境外资金“进得来”,企业又能“用得好”。

“进得来”——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解决资金入境难题,是在苏州自贸片区金融创新发展体系下,园区“试水”境外融资额度扩大机制的一次尝试。信达生物是园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其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境外上市母公司支持,通过资本金和公司内部外债等方式将资金调回境内,支持国内生产运营。今年2月,企业面临外债额度全部用完的困境。

得知企业情况后,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第一时间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中心支局积极向上汇报,最终在国家外管总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一企一策”为企业新批6亿美元外债额度,满足了未来几年企业研发支出及工程产线建设的需要。

“用得好”——为企业运营省下“脚底成本”

苏州自贸片区去年已启动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使用审核便利化试点,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后续工作量仍然很大。为简化审核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园区以外汇管理部门的区块链平台为支撑,开展税务、外管部门数据共享,最终促成境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区块链业务成功落地,实现单证审核“一点通”。

“企业在被抽查时只需提供发票号码,不用任何纸质资料,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至少减少90%。”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中心支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包括信达生物在内的五家企业已参与首批试点。

“互联互通”——产业生态加速实现“内循环”

希望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像银行网银支付一样操作便捷,是许多企业集中反馈的诉求。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积极对接区内法人银行,推动相关银行分行向总行反映诉求,加快网银平台功能开发。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提档升级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试点,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引入税务发票信息,建立起银行和监管部门间的业务信息交互核验机制,事后抽查及核查效率显著提升。

“原来工作人员要核查每一张纸质材料,现在系统自动核查,准确又高效。”中国银行园区分行副行长于旭光说,这些作为背后是园区对产业生态的谋篇布局。“金融与产业血脉相连,企业发展好了能反哺银行,企业的创新也推动着金融机构的改革。园区将企业诉求落实为接地气的举措,实现了产业生态的‘内循环’。”

据悉,自9月份开展上述试点工作以来,园区已有4家生物医药企业办理区块链平台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真实性审核业务,涉及抽查业务200余笔,金额约947.25万美元。(王梦菲 张凯畅 陈一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