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力“两山”转化 “宋诗之河”带动乡村振兴

浙江常山江所代表的“宋诗”,被认为是钱塘江所代表的“唐诗”的传承与延续。11月29日,“2020对话·宋诗之河”活动在浙江省常山县举行。挖掘千年文化精髓,以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是本次对话的主旨所在。

常山县的宋诗文化源远流长,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大批文人曾沿常山江赋诗吟咏,留下宋诗3000余首。“宋诗之河”作为常山的文化品牌,为打造“千年宋诗河,百里满城歌”诗画风光带注入全新活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学院教授李杰说,乡愁是一种文化,有符号的张力。常山江“宋诗之河”作为钱塘江诗路建设的璀璨明珠,如何带动常山县整体的发展,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认为,目前全国上下对乡村振兴十分关注,而发展的天花板一定是思想的天花板,突破了思想的天花板才能突破发展的天花板。

胡坚认为,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途径与方法是当下一个重大课题,因此需要确定乡村振兴的理念和举措。在城市反哺农村的理念下,首先要推动重振乡村产业,推动设计师下乡,重新设计农村。第二,要融合发展,农业发展要实现三产化。第三,要推动新知识青年下乡,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速营造村集体、乡村创客、职业经理人、农民群众合作联合的乡村发展经营新生态。第四,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未来乡村。第五,要推进文化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化,加快走向国际化。

目前,浙江省配合新时期乡村振兴建设出台了不少意见措施,包括含20条鼓励政策的《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科技、资金进村,青年、乡贤回乡)、《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

杭州社科智库专家、作家沈晔冰说,返回乡愁的起点,守望乡愁的亮点,夯实乡愁的落脚点,不让乡村的文化梦破碎,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建立发挥文化资源的管理机制,才能不断让绿水青山焕发生命力、活力。

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陈荣高说,乡村振兴要以家兴业,掀起一场新的家庭就业,坚持筑巢引凤,激发农户主体活力,培育一个个家庭新型的经营主体。

近年来,常山县着力建设诗画风光带,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片片成景的乡村花园新格局,持续提升乡村风貌。目前,常山已完成招贤古渡的修缮,建成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常山宋诗博物馆也已经立项,并推出了“宋诗地图”,使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宋诗之河”黄金旅游带建设,打响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

据了解,常山江“宋诗之河”已被纳入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规划,入选浙江省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培育名单。常山县徐村“紫薇花海”、长风“古渡金沙”、东方巨石阵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膺认为,宋朝文化繁荣,宋诗要突破“常山”局限,全面展示“中国宋诗”,同时,要将概念扩大到宋词、宋文以及其他宋代文化,如建筑、园林、书画、戏曲、音乐、舞蹈、建筑、装饰、服饰、饮食等。

浙江省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表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山将深耕“两山”实践,重塑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建设美丽通道、美丽庭院,扮靓诗画风光,绘就常山幸福全景图。(胡一敏、余力、吕世阔))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