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专家学者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建言

11月28日上午,“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主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举办线上论坛。来自多家科研单位的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安徽大运河保护和发展战略、运河文化与商贸漕运、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大运河人文精神与当代传承、大运河高质量发展路径”等议题,进行了在线交流。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相继出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形成了以运河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特色和理论风格。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规划的知名智库,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江淮论坛》主编沈跃春致辞指出,要夯实大运河文化研究理论厚度,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防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盲目性开发。同时要扩展研究学科向度,从历史、文化学科拓展到生态、经济、社会、交通、地理、信息等多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减少学术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外,不局限于研究一地、一城、一池、一点、一线,围绕大运河一体化发展协同开展系统研究。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致辞指出,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以继承和弘扬商贸文化优良传统、商贸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为重要研究领域,力争多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多出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决策的咨询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报告提出,江南运河是大运河上色彩最为缤纷、故事最为动听和景色最令人留恋的“文化线路”。依托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基础,江南运河有望率先建成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区。

在主旨发言环节,十余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专家提出大运河保护传承要围绕“区域协调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做好地方规划与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逐步建立政、企、研、社(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专家建议,加快遗产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资源库和监测预警平台。有专家强调,不应专注于“运河遗迹”的发掘,而应关注“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蕴蓄与运河至今仍存的互动关系”,活化千年运河文化资源,让大运河文化拥有一张“互联网化、年轻态、轻悦化”的面孔。(杨子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