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平:让数字金融更好赋能实体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12月3日电(记者韩婕 王虎云)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院长、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再平近日接受新华财经记者专访时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具有降低融资成本和更好管控风险等优势,让金融业更有能力服务好实体经济。

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中,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正在金融服务中广泛应用,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杨再平认为,金融活动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金融风控模型,能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智能感知异常交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

“金融乃跨时空交易,充满不确定性,谁掌握的跨时空交易信息多谁是赢家。”杨再平说,从发展历史看,金融业总是率先采用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这也决定了金融业始终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在杨再平看来,当代金融科技具有破物理局限、破时空局限、智能化处理、低比较成本等优势,已表现出可观“长尾普惠效应”。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数字化建设正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破局利器,既增强了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又大幅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杨再平举例说,金融机构通过掌握的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其风险状况和需求状况,从而提供更精细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加强金融数据保护力度

在数字化时代,一些从业机构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其数据保护意识、内部管理水平和网络攻击防范能力存在不足,增加数据泄露风险,给金融行业声誉和消费者信任度带来冲击。

对此,杨再平认为,“未来区块链和风控、安全技术将结合,建立起企业级安全透明的交易环境,并且结合很多场景为交易过程提供数字化的信用保障;而多方安全计算可以在银银协同、银保协同与外部机构合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杨再平建议,面对数字化时代金融安全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从业机构作为金融安全防火墙的第一线,应积极履行金融安全责任,“从理念、制度、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综合施策,加快建立更具数字化时代适应性的金融安全管理和保障体系。”同时,监管部门要积极建立、完善互联网支付、贷款、保险、反洗钱等领域的有关应用规则,及时出台金融业网络等级保护,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移动金融App等技术应用规范,持续加强风险摸排和监管执法力度,不断提升金融安全工作的综合水平。

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科技创新的应用正在不断突破现有金融监管边界。对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如何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保持平衡是一大难题。

在杨再平看来,金融科技的应用伴随新的系列风险,因而不能没有金融监管。高新科技不是排斥、逃避金融监管的理由。凡金融从业者,都应积极主动接受金融监管。

“既然做金融,就要遵循金融的客观规律,遵守金融的行业规则,接受金融监管。”杨再平说,有效而具公信力的金融监管,也是受监管金融机构所提供金融产品最有价值的背书。从这一意义讲,金融监管亦为纳入监管的金融机构及其产品品牌提供增值服务。

杨再平认为,运用数字化监管协议、智能风控平台等监管科技手段,可推动金融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壁垒,缓解监管时滞,提升金融监管效率。同时,也要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监管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包容金融创新,才能不断推动金融业发展”。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