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九原:融合聚力 打造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5日电  近日,全国第二批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在京发布,包头市九原区综合治理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做法在全国数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此次案例遴选中唯一入选的案例。九原区区委书记高勇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加快建设剩余有条件的村庄,逐步建成“村庄整洁、庭院美化、设施完善”的美丽新农村。

资料显示,九原区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城郊地区。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受村庄布局散乱、农牧民居住分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素的制约,农村牧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倒、建筑物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外来进城人口多,环境脏乱差情况尤为突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受到严重影响。

高勇表示,2018 年以来,九原区紧紧抓住被列为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行动示范县的契机,本着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以规划为引导,强化资金保障、补齐短板、常态管护等措施,区、镇、村三级同向融合、共同发力,构建起“建、管、用”为一体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切实增强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九原区坚持党委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压牢压实区委、区政府主体责任,从方案制订、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行管护全过程参与,抓好整治工作的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主动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九原区聘请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包头市九原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各苏木( 乡镇)、嘎查( 村) 项目布局和农牧民诉求,启动柏树沟嘎查、哈业胡同村等53 个嘎查规划编制工作,从建房、修路、绿化,到厕所、路灯、牌匾,均纳入规划范围,形成“区域+ 村庄”两级规划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记者了解到,九原区建立“财政绿色通道”,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精准把握具体投向,确保钱花到刀刃上。九原区争取到中央污水处理专项资金930万元、国家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44 万元、内蒙古“厕所革命”试点建设资金229 万元、自治区厕所改造专项资金1594.8 万元、包头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600 万元、农村牧区垃圾治理专项资金300 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资金1200 万元,并引导农牧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

为使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变村庄“及时美”为“长久美”,据高勇介绍,69 个党支部带领村民确定村规民约,发动党员志愿者、有劳动力的民政救助人员、农牧民群众等监督保护环境卫生,变被动受益者为主动参与者,逐步改变群众“依赖政府”思想。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多形式、全方位介绍九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推进情况,农牧民卫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文明生活习惯逐步养成。

同时,九原区改进激励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为村庄整体面貌、村民院落卫生2 个部分,制定考核指标8 项,量化评分细则40 余条,设立区、镇、村三级考核监督机构,按照自评、申报、审核、评比、奖补与保持程序,由区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镇级监督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奖补工作,按照评比结果和奖补标准兑现资金124 万元,评价结果保持期2 个月,对村级和个人奖补资金以3︰3︰4 或2︰3︰5 的比例按月分期发放,减轻区级财政压力。变一次性奖励为多次奖励,变大额支出为细水长流,突出示范作用,形成常态机制,保证区级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也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钱花到位、事做到位、村庄面貌改善到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九原区紧扣关键短板,从资金保障、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抓实。这是九原区乡村面貌能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改变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蹄急步稳推进这项工作,收效甚丰。”杜志雄说。

高勇表示,下一步,九原区将推广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实际创建标准,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质、美丽宜居的示范村镇。通过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对剩余有条件的村庄完成相应设施建设,逐步建成“村庄整洁、庭院美化、设施完善”的美丽新农村。(刘芳 蔡博腾 赵珊珊 王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