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类信托政策红利已消失 标品业务政策平等化助力转型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在上海举办信托业转型闭门研讨会,来自信托行业的机构高管、专家学者等二十多位行业精英参与了会议,围绕信托行业的转型和长期发展进行交流和讨论。

会议之前,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走访调研了部分信托公司,了解各家机构当下经营情况和转型进展,重点关注信托机构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围绕这些挑战对相关政策提出的诉求和建议,形成了《信托转型探索、挑战及政策建议》的课题报告。会议期间,与会者针对该课题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评议和讨论。

机构高管及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信托行业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传统作为信托机构主营业务为非标业务,已难以为继,当前监管对融资类信托的压降可以视作转型的缓冲窗口期。对于当前的转型方向也是认可并正在身体力行的。但与此同时,大家也提出,转型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信托为什么要转型?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讨论信托业转型,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要转型的问题,只有当信托机构发自内心的认可转型必要性的时候,才能真正启动和研究转型。

信托公司目前的定位,是以开展信托业务为主,以服务投资者、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为经营宗旨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这一定位是准确且应该坚持的,未来依然要以信托业务作为主业。之所以需要转型,是在信托业务的种类选择上出现了问题,目前信托公司的主业仍是融资类业务。

融资类业务存在较多风险问题,短期看,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传递到表内,形成机构风险的隐患,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中期看,融资类业务具有周期性,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利率低位运行成为未来趋势,当利率不足以支撑融资类业务各项成本时,该业务就会走向消亡;长期看,目前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资类信托业务的资金供应、中介功能未来随着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发展、金媒脱融去中介化,存在被新的金融业态替代的可能。

基于此,上述专家认为,信托红利没有消失,逐渐消失的只是融资类信托业务的政策红利,现在压缩融资类业务是给了行业一个缓冲期,目的是为让大家平稳转型,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窗口期,错过这个窗口期信托公司可能就会错过转型最好的时机。

亦有业内人士将信托转型放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看待。他指出,从2020年开始,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是对包括信托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行业造成颠覆性变化的最大背景。中国市场的债务规模和债务周期已经发展至必须解决的程度,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是大势所趋,这是信托公司转型标准化业务、拥抱资本市场的大背景。

转型挑战和政策建议

信托行业面临较多的转型问题。一位机构人士指出,信托业诞生数十年,几经起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类信贷为主要模式的行业,是在过去工业化、城市化的经济周期中形成的,由此带来的整个行业制度和体系的建构,是时代特色的产物,无所谓对和错。但是从理论上而言,信托的展业模式是投行模式而非商业银行的放贷模式。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具有完善的风险拨备和资本补充机制,而信托模式则无法管理类信贷业务对应的风险,叠加经济周期轮动,风险暴露,转型自然势在必行。

《信托转型探索、挑战及政策建议》课题报告重点呈现了部分信托机构反馈的转型中的挑战,以及对政策的诉求和建议,与会嘉宾对此进行了重点讨论和补充,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机构当前在业务压降过程中面临一定压力,提前处置资产可能引发一些风险问题,希望可以根据不同机构业务基础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压降标准。

第二,符合监管所引导的转型方向的业务领域,面临短期内难以盈利和缺乏配套制度的问题,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急需相关政策支持。如,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于展业资质受限,难以做大做强;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业务在税收、开票方面存在的障碍需要化解;在结合信托制度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新型业务方面,需要政策先行,如涉众资金类信托、养老信托、监护制信托;基金业务方向也面临着明显的掣肘,比如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受限于股东性质,信托计划的合格投资人身份问题迟迟未能解决,限制了该业务的发展壮大,等等。

会议期间,多位信托机构人士强调称,在标品业务方面的政策平等化对信托公司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希望能尽快拉齐信托机构与其他资管机构的监管标准。转型后的信托公司如何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信托公司如何在资本市场中与公募基金等机构差异化竞争,如何开展一二级市场的业务联动等问题,还没有答案。目前看来,信托机构以买方投顾的身份介入的模式,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道路。

第三,支持行业长期发展,建设健康的行业文化和良性生态环境。打破刚兑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拨备制度,也应当逐步放开信托公司资本补充渠道,比如允许发行债券;针对信托公司进行分类监管,兼顾公平性和差异性;允许牌照的新进和退出,信托行业整合或是大趋势;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从“赚快钱”到“赚慢钱”,等等。

信托公司长期如何定位?

从当前形势出发,有行业专家指出,信托行业短期内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一是,规模会进一步下降,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的行业规模很可能跌破20万亿,到2021年底可能会进一步回落至15万亿,未来数年内,主动管理的信托规模可能维持在10万亿左右。二是,发展心态上从重规模到重质量的转变,落实到行业转型路径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信托公司可能都会朝着“小而专”的道路发展。

会议期间,与会者对于以“资管新规”为主导的资管转型方向表示一致认同,落实到信托行业的转型要求也表示肯定,并且在实操中也在践行诸多转型方向和路径,但是对于行业未来长期的发展和定位,部分人士一定程度上仍有困惑。

“信托行业确实不应该以类影子银行的融资类业务作为发展的主要业务,要重新定位。现在的问题是,重新定位在哪里,政府和金融监管在引导发展直接融资,信托公司在直接融资链条中具体又应该怎么定位,应该处于什么环节?现在感觉都是去抢别人的。”在前期调研中,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表达了困惑。

会议期间,对于信托公司的未来定位问题,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今后真正的信托公司定位,并不是资产管理加私募投行,这个方向很模糊,同时又给非标融资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未来真正的定位应该是财富管理加私募基金,广义的基金概念。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亦有专家提出相应思考:

第一,经营何种信托业务与产品取决于社会的现实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分析现实需求,并找到与信托制度的结合点,两相结合,才会产生信托的本源业务。

第二,信托的本源业务有很多,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能将信托业务回归本源理解为要回归到过去某一历史阶段曾出现过的信托种类,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第三,要及时做出规划,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设施REITs的受托人,最适合信托公司的业务目前可能主体都不是信托公司,因此要抓紧时间积极规划,提高信托竞争力。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