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原材料供应紧缺价格冲高 “限塑令”下环保包装行业面临产能不足难题

新华财经北京1月26日电(记者 李唐宁)“最严限塑令”落地已近“满月”。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替代品成本高、使用感差等问题,在消费端如传统的农贸市场、小餐饮店等,“限塑令”东风还未吹到。而在生产端,可降解塑料包装行业上游原料产能不足、价格大涨,导致短期内产品供应无法覆盖需求。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应以规模化生产破解成本难题。目前业内已有多家头部企业发布扩产计划,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可降解塑料原材料供货紧张的局面将得到缓解,环保塑料包装制品将逐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成本高、使用感差难题未解 可降解市场有待培育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用品。此后,多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最严限塑令”,其中部分提出到2022年底,“限塑令”范围将扩大至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史上最严限塑令”落地已近足月,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型商超、加油站、连锁便利店和餐厅等,传统塑料袋已经被可降解的环保袋替换、一些品牌奶茶或饮品店的吸管也由传统的PE管改为纸质吸管。但是在传统的农贸市场、街边的小超市、餐饮店等塑料袋用量较大的领域,“限塑令”东风仍未吹到,有不少商家仍在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不提供免费塑料袋肯定要影响生意,但对于我们做小本买卖的商户,可降解袋子的价格太高了,用量又大,会增加成本。”济南中海国际社区一家水果经营户说。

一位餐饮店店主也表示,限塑令的愿望很好,但实际情况是现在很多场景没有替代品:“比如带汤水和带油的食物,市面上没有比一次性打包盒更合适、便利的产品。”

专家认为,可降解塑料等环保包装在零售端、消费端的应用,目前遇有成本高和使用感差两大障碍。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郭宁表示,由于可降解塑料产品存在产能不足、成本高、保鲜和抗菌性差的问题,影响了市场供需。

而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也使得一些传统塑料包装企业缺乏大刀阔斧转型的决心。一位行业协会人士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来,大多数塑料包装企业成本和销售情况没有明显变化。另一方面,可降解塑料制品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高,一些地区缺少专门的检测机构和设备,市场上鱼龙混杂,用户难以分辨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塑料。同时,国内暂无完善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认证体系,导致监管困难。“企业的态度是等待地方上进一步的落地措施,或者说在观望限塑的决心。”他说。

可降解塑料上游原材料短缺 回收处理配套滞后

根据2020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

不过,以我国现有的环保塑料包装制品的产能来看,还远不能覆盖需求。

一位包装行业人员对记者表示,可降解塑料中PLA(聚乳酸)和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是目前最主流的两种原材料,2019年国内PLA的价格区间在1.6万-3万元/吨,目前已经涨到了3-4万元/吨的价格,“太贵了,而且买不到。”

“国内可降解塑料包装的订单数量快速上涨,但是对于相关生产企业来说,产品需求不止国内这部分,还有大量国外市场需求要满足。与此同时,国内几种原材料产能都非常有限,这造成了上游供货紧张,原料快速涨价,产能受限。”一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矛盾也是各地推行限塑的力度出现分化的主因。

珠海万通化工是目前国内产能靠前的可降解塑料原料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张秋汉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企业目前年产6万吨生物降解聚酯合成及配套的改性专用料,全国总年产能只有十几万吨,而且这十几万吨并不只供应国内市场,行业产能“明显跟不上”。

“市场上可降解包装价高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生产成本高,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产能跟不上、供不应求。以前在国内没有推行限塑令的时候,我们的原料产品的80%要出口,主要出口欧洲,现在国内限塑令落地,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欧洲的几十倍,所以虽然现在产品40%-50%供应国内,但还是不足的。”张秋汉说:“目前就国内的产能来看,跟需求量相差还有几十倍。”

对于这一问题,卓创资讯分析师曹慧表示,基于目前一次性塑料袋及外卖包装的年使用量估计值400万吨计算,再加上快递业务相关替代,预计未来能够替代的塑料制品量级水平约700万吨。这其中,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将主要在一次性塑料制品方面,包括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外卖餐具餐盒、包装等,其替代量或将接近60%,约在400万吨水平。

“现在一些行业企业在也在投产新装置以扩大产能。我们企业在202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将分别投产6万吨产能的装置。但全行业来看,预计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满足全国需求。”张秋汉说,建议限塑令还是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有节奏地推行。

除了上游供应端的产能限制,下游回收端的处理能力是另一个难题。专家表示,目前可降解塑料废弃物的分类回收清运、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方面存在滞后。

事实上, 相比传统塑料袋几百年才能自然降解,可降解塑料袋的环保程度明显提升,但在自然环境下的降解速度依然缓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介绍说,可降解塑料制品最适合的处理方式是工业堆肥,但我国各地兴建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中,大约80%采取的都是厌氧发酵处理技术,采用堆肥技术设施的并不多。

“如果垃圾分类、堆肥设施没做好充分准备,就急于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那最后就意味着同样是被遗弃在地上的废塑料包装而已。老百姓看到的是降解和非降解塑料包装袋混装在一起收集进入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炉,觉得多花了钱却没有环保效果”。一位协会负责人坦言,目前,后端收运和处理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的脚步,行业和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制度和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

产能扩张存潜力 企业加速上马可降解塑料项目

随着限塑政策落地,可降解塑料概念迎来了风口。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度注册数量与增速呈稳定上涨趋势。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同比增长38%。

“限塑的历史进程一旦打开,是不可逆转的,我们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和行业范围将会越来越宽,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大的机会。”张秋汉说。

此外,张秋汉解释说,关于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感问题,比如有些吸管过软、遇水容易变形等等,也不是技术问题,如果多加一些PLA就能很好改善,“未来两三年随着行业内新装置不断投产,原料供应跟上,这个问题就会慢慢解决,市场认可度也会逐渐提高。”

同时,记者了解到,一部分传统炼化企业看到了商机,已经开始积极研发、生产可降解塑料相关产品。比如,金丹科技公司规划项目中包含10万吨的PLA工程项目,万华化学将投资3.6亿元新增PBAT 6万吨项目。云南大为恒远化工有限公司在建年产5万吨全生物降解塑料(PBS),山东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万吨PBAT项目将在今年6月投产。据华安证券统计,截至2020年7月,已有36家公司在建或拟建可降解塑料项目,新增产能合计440.5万吨。

塑料包装企业也开始应对变化,某包装行业协会负责人说:“传统塑料包装企业肯定也是有危机感,有的企业开始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试生产,生产效果还可以。其实未来只要原材料供应能跟得上,那产能不会是个问题,因为用普通塑料袋设备改动下就能生产可降解塑料包装袋。”

山东淄博的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计划部部长张春峰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几年前公司也曾考虑上马PBS项目,但考虑到当时市场容量不大就暂缓了。但从长远看,可降解塑料的国内产能将明显增长,目前齐翔腾达已立项年产15万吨PBS项目,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将继续推动项目落地。(参与调研:陈永强 吕光一 贾云鹏 陈国峰)


编辑:左元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