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联动、同频共振,江苏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十四五”期间,以便民利民的“微改革”,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掌上办”“跨省办”,是实现和维护好人民利益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江苏省在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探索“跨省通办”等方面积极探索,边实践、边巩固、边拓展,2020年政务服务系统办件1.89亿件。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好差评”平台自2019年上线运行至今,办件量达1.94亿,好评率99.79%。

“一网通办”,同气连枝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要求,江苏联合沪浙皖三地试点长三角“一网通办”工作。两年多来,江苏融合线上线下场景,形成了统一用户认证、政务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对接、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政务应用集成、政务应用汇聚等多样化的对接模式。

居住在安徽的孙女士,准备在苏州新设公司,但另一股东在上海,考虑到往返苏州办理开办手续麻烦,迟迟没有行动。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19年5月,苏州签发了第一张线上跨省办理的电子营业执照。这张电子执照由投资人登录安徽省政务服务网“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跳转至江苏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办理。之后还通过“全链通”平台进行了刻章、开户预约和税务事项的办理。

PC端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由江苏协同沪浙皖三地共建,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行信任传递,实现自然人用户和法人用户的跨区域身份认证,做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

“全链通”平台,是江苏省打造的企业开办事项网上集成办理平台,不仅可办理业务,还能查询、追溯办证进展,实现各服务环节的整合优化,大幅提高服务效率。

在线下,江苏布设了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办理点,使用统一专窗系统。办理异地事项只需到线下专窗登记验证,通过专窗系统将办件流转至属地办理。目前,线下专窗已实现县区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全覆盖。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群众的各项跨区域经济社会活动,江苏正以更高标准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降低跨区域办事成本,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添驱动力。

协同联动,共享发展

作为江苏发展底色最亮的板块,苏南在政府服务便利化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探索,苏中苏北同样也具备政务协同联动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周边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年来,徐州着力提高区域政务服务便利度,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提升中心城市向心力,扛起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后,徐州市政务办指导新沂、邳州等地,先行开展10项事项“跨省通办”试点。同年12月25日,徐州联合淮海经济区“四省八市”签署“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并出台《苏鲁豫皖“四省八市”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试行)》,首批40项政务服务实现“四省八市”通办。

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是淮海经济区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首批事项中,对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核发、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的营运车辆的年度审验、从业人员诚信考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从业资格证补发、换发等五项高频事项作出具体部署。

据悉,徐州将力争在2021年底前实现淮海经济区城市间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逐步覆盖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综合性企业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等全领域,加速实现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一体化。

创新思路,深度帮扶

江苏“三对口”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背景下,江苏正探索在政务服务领域与对口支援地区“跨省通办”,实现深层次精准帮扶、长效帮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江苏力量。

去年12月,江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的实施方案》。创新提出与合作地区探索建立“跨省通办”机制:深化对口帮扶支援合作,与陕西、贵州、青海、新疆、西藏、辽宁等省区探索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机制;在淮海经济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先行先试,打造区域“跨省通办”样板。

早在去年8月,徐州就开展了徐奎两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合作共建和对口支援,率先探路对口支援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徐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协助奎屯市建立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开展“评定分离”的评标和定标制度建设为切入口,完善政府采购流程,加强业务骨干交流培训,双方逐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一个地处秦岭腹地,一个是长三角创新名城,跨越千山万水也在共赴“小康之约”。近期,无锡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推出首批16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包括提供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服务,政务服务网注册信息互认、一次认证、全网通办等举措。

未来,江苏将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保障。(吴琼)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