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创+产业”为导向 两江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核心区

科技创新是两江新区今年的“一号工程”。在张灯结彩、欢歌如潮的新春佳节,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公园等两江新区创新平台现场仍旧一派繁忙景象。

近日,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同时启动15个产业化种子项目,标志着两江协同创新区推动签约的大学大院大所落地生根,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再结硕果。

据了解,为深度挖掘吉林大学科技成果,协同重庆市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向吉林大学全校师生征集并立项了15个产业化种子项目,首批经费已于2020年底拨付到位,各项目的科研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针对各项目的经费拨付方式、激励措施、运行机制、成果呈现、考核验收等已实现清晰化和制度化。

该院院长周晓勤表示,未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重点围绕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研究,围绕六大智慧产业、打造三大创新基地、构建五大高端平台,在引领科技创新、汇聚创新资源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市场合作,为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及科创高地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短短一年时间,平地起高楼。两江协同创新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协同,累计引进高校科研院所30家,建成科技研发平台54个,导入高端研发人才800余人。

“我们引进的科研机构多,但是创新研发空间、孵化器和生态保障设施等的建设还存在不足。”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项目均不停工,在推动创新要素尽快集聚上助力。

在联合产业孵化基地10号楼——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项目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钢板铺压与钢结构焊接,踩着焊接的金属板材,小心翼翼地搬运钢管,不时与工友娴熟配合,把一根根钢管拼接一起。

项目负责人郑莉表示,为保证联合产业孵化基地项目所有单体将按照计划全部完成封顶任务,春节期间将继续全力冲刺。

作为两江协同创新区首个聚集多个高校创新平台的物理载体,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去年才开工,施工现场已经初具雏形。该项目建成后,将入驻长春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等近10所高校的科研实验平台,涵盖40余个科研团队。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包括招引、聚集、培育、产促、营造五个关键词。”王飞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全链条创业的“孵化圈”和“科技+自然+人文”的“生活圈”。

两江新区正在建苗圃、助融资、给场景、促成长,打造全链条创业的“孵化圈”。

数天前,2021智能C端冬季科创训练营(重庆站)在两江新区正式结营。该训练营是两江新区正在打造的明月湖科创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从全国选拔学员组成5支团队,切入市场痛点,开发出了5款具有先进技术与创意灵感的智能C端产品。

两江新区将加快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综合孵化器,依托长安汽车、航天三院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孵化器,加快引进氪空间、车库咖啡等创新孵化载体,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孵化育成体系。

春节不止步,加快科技创新的不止两江协同创新区。大年初一的当天,礼嘉智慧公园园区内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新春的气息。前来寻年味的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作为礼嘉智慧公园的核心建筑之一,礼嘉智慧馆春节仍未停工,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继续抓紧施工。

据悉,礼嘉智慧馆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一直以两江速度刷新着建设进度,28天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39天完成地上主体结构封顶。项目相关负责人刘超介绍,“现阶段已进入屋面桁架吊装以及地下室二次结构施工阶段,春节期间工人40人、管理人员22人坚守岗位、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管理,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总高四层的礼嘉智慧馆预计今年8月竣工投用,将成为礼嘉智慧公园的又一地标性建筑、为市民提供更多智慧体验。

突出抓好创新这一核心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两江新区将以高水平实施“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紧盯突破“卡脖子”技术,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与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效互动,催生新兴上市主体,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生产能力,助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赵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