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推进教育新基建 增强学生体验感

通过增加考试来推进体育、美育教育是解决之道吗?“鸡娃”家长们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疫情下的大学生和留学生应该怎样直面就业问题?“数字时代”的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社会?……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新华社客户端“直通车”栏目中,就社会普遍关心的各种教育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1.jpg

谈孩子:提供空间 增强体验

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需要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和专业场馆建设。倪闽景表示,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GDP4%的目标以来,到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持续加大,确保了中国教育飞速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改革,需要通过推动教育新基础建设来实现。本次全国两会上,倪闽景递交提案表示,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新基建教育新基建,这不仅是指学校的数字化应用和智慧校园建设,更是一场教育的重大变革。

“只有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才能让教育真正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根本性的基础。”倪闽景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生均经费已经很高了,但和美国相比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

倪闽景表示,当下学校基础设施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拿最基本的学校教室光源来说,普遍质量不高,教室灯光不达标直接导致近视率居高不下,他建议,国家应该出台教室光源标准,并实施灯光改造工程,推进全光谱光源。

他同时建议,在中小学课程建设方面,也要对以基于纸笔学习和考试为主的现状进行大的变革,一方面要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课程可以选择,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新的学习空间。

谈家长:破解痛点 缓解焦虑

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内卷”“鸡娃”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成了时代流行病。倪闽景认为,教育部门对缓解家长焦虑至关重要。“家长的焦虑从何而来?一定不是在小学时期就忧虑孩子将来是上北大还是清华的问题,而是担心小孩成绩不好,会在学校被老师、同学看不起,这才是焦虑的源泉。”

倪闽景表示,要破解这个痛点,在于老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在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把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放在第一位,而非成绩。要通过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让最优秀的人才来做老师,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理解力,达到真正关心孩子的目的。

谈就业:宜先工作 而后择业

疫情冲击下,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国家实施“六稳六保”措施,在多方面给予了保障。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909万,比去年更增加了35万,而由于国际疫情原因,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突破80万,这两项加起来将近100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上海是留学生回归的主要目的地,倪闽景表示,建议大学生们先就业再择业,眼下,我国经济复苏前景被普遍看好,一些民企的复苏速度和力度都非常迅速,大学生们在选择工作时,除了传统的国有单位外,在优秀民企一样可以得到很好发展。

谈老人:建立机制 跨越鸿沟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更是深度老龄化社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倪闽景,每年两会都会递交围绕老年教育的提案,今年他的提案内容围绕助力老年群体主动融入数字时代。

提案中,倪闽景表示,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各行业、企业在推出数字产品时,主动将老年群体的需求纳入预设范围,从“传统课堂”到“体验式学习”,打造泛在可及的老年人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老年人“主动融入”数字生活,减少新的数字鸿沟。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直通车”栏目,栏目充分运用各位代表委员赶赴会场的“路上时光”,发挥全媒体优势,聚合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好建言。上汽荣威iMAX8为此次新华社客户端“直通车”提供栏目服务用车。(邓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