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财经·连线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雷明:平顶山如何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

新华财经郑州3月11日电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平顶山市,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平顶山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跑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度”。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采访时表示,平顶山市坚持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开好局、起好步。

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平顶山是有名的“中原煤仓”,凭借煤炭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城市崛起。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逐步调整,平顶山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减少对煤炭经济依赖,全面推进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五大转型”。

“‘十三五’期间,平顶山压减煤炭产能638万吨、关停火电机组67万千瓦、取缔‘散乱污’企业近1万家,推动产业结构不断由偏粗、偏短、偏重向绿色、高端、智能化转变。”张雷明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整个市的产业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得到提升。

2019年,平顶山市成功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如今的平顶山,不仅煤炭产业朝着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而且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尤其是尼龙新材料产业,强势崛起,成为推动平顶山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产业。

由平顶山市生产的工业丝、帘子布产能居世界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居亚洲第一。平煤神马集团、舞钢公司、平高集团、姚电公司、鲁阳电厂、天瑞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占有重要地位。

2020年,平顶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长5.7%、3.2%、4.9%,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4位、第5位,指标位次较“十二五”末大幅前移。

张雷明表示,下一步,平顶山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构建“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开好局、起好步。

攻克“卡脖子”问题 建设国际一流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培育中,平顶山根据自身产业优势,把发展尼龙新材料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中国尼龙城,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龙头。

据了解,中国尼龙城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以原有的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区,建设尼龙新材料产业园;以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两翼,分别建设聚碳酸酯(PC)产业园、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形成“一核两翼”体系。

产业要发展,不仅需要有龙头企业做带动,还需要有核心技术做支撑。

“平顶山除了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还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引进了美国英威达、以色列屹立特、以色列道默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张雷明说。

在技术方面,平顶山市围绕产业链部署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大力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端研发资源,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化纤纺织、工程塑料、聚氨酯三大研发创新平台,支持重点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尼龙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同时,平顶山市还举办中国尼龙城专场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6人、尼龙新材料领域优质创新项目100多个。

“经过努力,尼龙新材料产业突破了印染、己二腈技术瓶颈,攻克了制约尼龙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20万吨己二腈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打破我国己二腈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张雷明说。

目前,平顶山市尼龙新材料产业已有近百家企业、产能超200万吨,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原煤到焦炭、氢气,再到尼龙66盐、工程塑料、帘子布、气囊丝、纺织印染等高端产品的延伸,打通了全球最完整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

据张雷明介绍,平顶山将持续实施“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四大战略,加快实施“招商选资、项目落地、功能完善、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工作推进”六大提速提升工程,深化与国内外尼龙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努力提高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按照规划,平顶山市中国尼龙城2021年产值将突破千亿元,2025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2035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形成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集聚效应最明显、竞争力最强的国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把产业“调高、调轻、调强、调绿” 持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平顶山市全年实现优良天数264天,同比增加77天,净增加天数居全国第一位,PM10、PM2.5浓度及优良天数均为历史最优……平顶山这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在发生着惊人的“绿色蜕变”。

“在推动城市转型过程中,平顶山坚持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变‘生态包袱’为生态资源,高高擎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绿色标杆’。”张雷明说,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储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把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强、调绿。

在能源利用方面,平顶山实施能源消费“双控”管理,大力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加快清洁取暖建设,市区新建集中供热管网58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80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5%。

同时,平顶山还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公转铁”“公转水”有序推进,郑万高铁、孟平铁路复线、三洋铁路已建成投运,沙河即将复航,城市环路、高速公路、鲁山机场、尼龙城铁路专用线、市内汽车站外迁等项目加快推进,“公铁水空”齐备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通过运输结构改善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交通污染。

此外,平顶山还大力调整用地结构,推进城区工业企业和重污染企业“退城进园”,累计投资40多亿元、搬迁企业16家,实现了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产业升级“一举多得”。

“平顶山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争取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多赢的绿色新路子。”张雷明说。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王磊彬 通讯员 刘光

【豫财经】由新华财经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专业财经机构大河财立方联合打造,聚焦最硬核中原财经资讯。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