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贯彻新发展理念 奋力开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

“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近日发布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如是提出。

如何矢志不移推进转型发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十四五”时期,徐州将深入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工业立市,算好发展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工业立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徐州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等核心指标实现五年翻番,GDP连跨6000亿元、7000亿元两个台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日益崛起。2020年,徐州新招引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突破50%,高新技术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和42%,高于江苏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徐州发展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认为。徐州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GDP要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二产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锚定目标,徐州将保持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和“765计划”,推动工业经济升级提速、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现代农业增量提效,加快全域工业化步伐,为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样板打造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创新引领方面,健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院校和企业联合参与国家、省技术攻关专项行动;编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构建更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

营商环境方面,坚持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难点、疏通堵点、连接断点,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对各类发展要素特别是优质高端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

算好综合账探索绿色安全的“徐州样本”

城市发展要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也是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面对经济转型、治理环境的硬任务,徐州聚焦问题,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

近三年,徐州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38.8%、31.6%和25.6%。2020年徐州市区优良天数261天,优良率71.3%,PM2.5浓度50μg/m3,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四大行业企业相对密集的市区北部贾汪区、铜山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且改善幅度均大于市区。

作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着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建设,建立了高效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目前,徐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逼近8000吨/日,实现了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纲要》提出,“推动安全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徐州国家级安全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徐州抓住自身在矿山运营、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溢出效益”坚持自主创新、徐工集团的集群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推动人防、物防、技防有机融合,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安全产业集聚区,也向全国多地输送推广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经验。

策应重大战略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中心城市建设始终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过去五年,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前,徐州的目标定位已从自身完善向带动周边提档升级,以谋求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协同发展的纵深空间。

“区域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自己干出来的。”这是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牛年春节上班第二天,周铁根已对全市发出奋进动员令,“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加快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能力,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十四五”期间,徐州将全面建设更高品质的中心城市。一方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大力度、更深层次从长三角汲取发展动能,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另一方面,立足区域,围绕重点领域攻坚突破,探索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新路径,切实用好发展腹地,拓展发展空间,持续巩固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真正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三角”。(吴琼)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