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软件观察丨无锡文思海辉总经理段涛:补短板,强优势,做大做优软件产业生态

导语:2012年,无锡启动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紧紧围绕“名园、名企、名人、名品、名展”工程,推进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势逐渐彰显。近期中经社深入调研形成系列观察稿件,旨在客观阐述无锡软件产业发展新面貌新经验。敬请关注!

 

无锡文思海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文思海辉”)是无锡软件“名企”代表之一,也是无锡市软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软协”)理事长单位。

近日,无锡文思海辉总经理、软协理事长段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无锡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中国软件名城”的风貌逐步彰显,但有一定行业背景的中高端复合型软件技术人才仍有缺口,应加快补足短板,进一步做优、做强产业发展生态。

“名城”风貌逐步彰显

2009年初,无锡文思海辉在当地正式落户注册。

“选择落户无锡,是机遇也是必然。当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一线城市成本增加问题,在公司战略调整下,恰逢无锡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且无锡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优越,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段涛说。

企业落地之初,无锡软件产业链还不健全,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但随着启动“中国软件名城”的创建工作,无锡软件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期,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逐步形成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园区建设持续推进、软件人才日益集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的发展格局。

“落户以来,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锡软件产业发展的土壤正变得愈加肥沃,去年也新出台了《无锡市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产业环境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国软件名城’的风貌逐步彰显。” 段涛说。

他认为,未来随着软件产业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及与传统工业、城市发展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软件行业的价值将更加凸显。特别是无锡作为中国制造业强市,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软件和信息技术也将愈发彰显出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软件特色名城的优势也将更加突出。同时他也建议,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城市要全局搭建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型数字经济发展架构生态体系,开放更多行业应用场景,为数字化技术提供创新试验田。

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现阶段,相较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区,无锡对于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

近年来,无锡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国际人才特别支持计划、产业人才优先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目前,无锡软件业从业人员达17.7万人,年均引进软件领域各类人才2.72万人,年均增速为18.8%。

尽管如此,加速软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骨干型人才仍存在缺口。

段涛指出,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具有广泛行业背景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城市和企业之间应充分联动,配合做好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引、育、留”的大文章,通过完善引才政策,夯实引才载体,拓宽引才渠道、加强配套支撑等多个途径解决难题,推动中高端人才不断集聚,持续优化城市人才结构,产业强市和城市能级间形成良性互动、深度融合。

此外,无锡在加快集聚、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方面还可继续做深做精,鼓励具有较强数字化技术、行业应用经验的科技服务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化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广大行业企业共同搭建数字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从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实行人才定制化培养,并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数字化应用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发展体系,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做好强有力的支撑。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粘合剂”和“引领者”作用

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与“粘合剂”,行业协会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

软协是无锡最早成立的专业性行业组织之一,目前有会员企业近300家,业务能力覆盖IT、IC以及ICT全领域,在软件研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等诸多技术和场景应用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软协通过多年专业化运营,不断整合跨行业资源,创新建设共享服务平台,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网+行业协会的独有创新服务体系, 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中小企业二星级公共服平台,2020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商会,2021年3月通过5A级社会组织评估。

作为理事长,段涛指出未来软协还将进一步拓宽和创新组织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提升全领域专业化服务水平,深入研究并积极促进资源整合配置与跨界业务融合。

在产学研用平台搭建和智慧化、数字化能级提升等方面软协将充分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快地与国际行业组织接轨,团结组织更多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一起融入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大生态,推动建立整个行业互信、共享、协作、共赢的创新发展体系。(殷晴)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