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大幅压降是银企互利多赢之举

今年以来,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保持平稳,但与去年峰值相比形成较大反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6.55万亿元,相比上月末下降1156亿元,比上年同期最高峰的12.1万亿元下降5.59万亿元,降幅高达46%,几近腰斩,由此引发业界关注。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投资者将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结构性存款不同于普通存款和银行理财,由两部分组成:普通存款和衍生品的期权。通过较大比例的银行存款,获得一个稳定的利息收益,再通过小比例的衍生品期权获取超额收益。由于其收益与衍生品的期权挂钩,往往要高于普通存款收益,且风险低于理财产品,因此,颇受投资人的青睐。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监管,2019年至2020年期间,结构性存款曾一度游离于高息揽存的边缘。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机构在自身揽存手段有限,揽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打政策“擦边球”的假结构性存款,并一度成为其高息揽存的“利器”,致使结构性存款迅速增长。

不过,结构性存款的迅猛增长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扰乱了存款竞争秩序,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压缩了银行净息差,同时也加重了实体经济融资负担等。因此,2020年3月,人民银行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加之监管部门对压降结构性存款的窗口指导,自此之后,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经历大幅缩减后逐渐趋于稳定。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4月银行结构性存款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监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4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1471只,较上个月增加137只。尽管如此,结构性存款整体规模仍呈现下降趋势,4月份较上月下降1156亿元。

当然,压降结构性存款对于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可能会带来负债方面的压力,但对于维护存款市场秩序、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加强投资人风险教育却非常有利,可谓多赢之举。

压降结构性存款,有利于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由于结构性存款收益高于普通存款,且风险低于理财产品,因此很受投资人的追捧。而对于网点少、揽存难度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因结构性存款对投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也就成为其主打的一款产品。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让一些银行机构“剑走偏锋”,通过设定较高的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或者通过假结构性存款进行变相高息揽存,扰乱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管理部门从严监管,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目的之一就是给激烈的存款竞争降温,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

压降结构性存款,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监管部门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控制银行负债端成本,在保持一定净息差的同时,促使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以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资料显示,2021年4月份结构性存款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09%,较上年最高收益低0.7个百分点左右,加之结构性存款总规模的下降,银行负债成本的降低是非常明显的,由此也为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让利实体经济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压降结构性存款,有利于培养投资人风险意识。监管部门除了要求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以外,还禁止银行发行收益与实际风险不匹配的假结构性存款,有效杜绝刚性兑付。与此同时,银行机构还必须进行风险提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提醒消费者要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此举有助于促使投资人加强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树立投资风险意识。

如何应对结构性存款压降带来的负债压力,也给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提出新要求,中小银行要不断创新产品,努力提升服务质效,以优质的服务和客户愿意接受的产品来加大吸存力度,增强客户黏性,赢得客户信任。同时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切忌违法违规揽存,触碰监管红线。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