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记者手记】从武侯祠读懂中国信托文化

729029647.jpg

新华财经北京6月7日电(记者王涛、王文迪)大约1800年前,章武三年春,刘备病危,召丞相托孤,诸葛亮涕泣承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后多年诸葛亮依约而行,不负刘备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白帝城托孤”。

1700多年后,我国民国时期信托学者朱斯煌将这一事件称之为——“信托之起源”。回溯这起托孤事件即可发现其中蕴藏的当代信托内涵:委托人刘备托付给受托人诸葛亮的是蜀地的江山前途。

当代信托制度,公认起源于英国,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舶来品,从1979年恢复设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至今,不过发展了四十多年。

2021年,是我国《信托法》正式出台二十周年。为了梳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信托文化的本土底蕴,在蜀地进入初夏的5月底,新华财经《信托大家谈》栏目组走进了成都武侯祠。

正所谓“旧时临遗托孤地,今日信托大家谈”。

“信托虽然起源于英国,但说成都是信托的萌芽之地,也不为过。”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说。

蔡概还表示,好的受托人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认真履职、不负所托,特别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今天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榜样。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刘铁峰对此深表赞同,“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高洁品质与现代信托内涵极其相似”。

那么,现代信托应具备哪些内涵?一个好的受托人应有哪些必备品质?

按照我国《信托法》的定义,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管理处分信托财产。

基于这个定义,回头再看白帝城托孤。熟悉三国文化的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这样解读:刘备是委托人、诸葛亮是受托人、刘禅是受益人,信托财产是蜀国的江山社稷,信托目的就是为了蜀国发展壮大。作为优秀的受托人,诸葛亮的表现非常完美,他身上体现了很多受托人应该具备的特质。

“首先受托人承诺了受托之后必须对委托人有忠实义务,不能随意把信托财产窃为己有,也不能够以受托的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利益。诸葛亮受托后没有将蜀国的江山窃为己有,取刘禅而代之,而是一心一意辅佐刘禅”。

“第二就是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将信托财产置于自己的名下加以管理,但信托财产毕竟不是自己的财产,因此要求受托人在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时必须格外小心,这一点在诸葛亮身上有完美的体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三是受托人必须履行投资义务,一方面必须小心谨慎,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作为,让信托财产保值增值。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态度”。

“第四是亲自管理义务,受托人在获得信托财产后,应尽自己最大努力亲自管理信托财产,这点在诸葛亮身上也体现得比较充分。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事无巨细,亲自处理,唯恐别人不像他一样尽心尽力”。

由陈赤对这个经典受托人诸葛亮的分析可见,信托赖以发展的信托文化中,包含的很多优秀价值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信托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在于受托人的价值理念,受托人必须履行一系列为委托人和受益人谋利益的义务。

“这些义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提及,比如‘一诺千金',孔子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说的‘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大量和信托文化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相通的文化理念。”陈赤说。

一贯拥有优秀诚信品质的中华民族,如今已孕育出日渐庞大、且成熟的信托市场,2017年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6万亿峰值。2018年,国家发布资管新规后,信托行业的快速发展开始更多地依靠信托文化和制度支撑,在此背景下,对多方共同培育当代信托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监管部门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要严监管,防风险,把方向,促发展。第二要发挥好‘三翼'(信托业协会、保障基金公司、信登公司)协同的效应。第三是信托公司要履行主体责任,真正做到诚信经营。第四是投资者要做好自我保护。”刘铁峰说,建设信托文化,要久久为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从一千多年前那件影响深远的委托出发,当代中国信托业,至今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信托监管更加完善、信托市场更加庞大、投资者日渐理性的今天,必将走得更远。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