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发布 上海科技影都蝉联第二

新华财经上海6月17日电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影都的格局是否重新洗牌?科技创新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如何?高度依赖旅游的盈利模式有无改观?6月17日在沪发布的《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影视产业发展程度领先,以横店为龙头的金华东阳位居榜首,正在全力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的松江区紧随其后,青岛西海岸升至第三。现场还发布了《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报告》(以下简称《建设报告》),分析了如何围绕文旅融合,推动影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jpg

生产要素京沪占优,产业运行浙江领跑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对影视行业特别是电影产业造成巨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并持续回暖。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204.17亿元,跃居全球第一大票仓,今年春节档票房更是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作为影视生产制作载体的影视基地在国内却呈现“小散乱”局面,虽然总数已逾千家,但其中多数发展质量不高,在疫情冲击下面临盈利困境。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信息社在2020年研发了“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梳理并明确提出了影都的发展路径。在去年的基础上,指数课题组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优化指标体系,深化应用场景,在今年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从生产要素、产业运行、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四个维度,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样本城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竞争力排行依次是金华东阳、上海松江、青岛西海岸、北京怀柔、宁波象山和无锡滨湖。

《指数报告》指出,建立工业化生态是影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影都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与去年相比,由金华东阳和上海松江组成的第一梯队优势依旧显著,其中松江凭借完备的生产要素与良好的政策环境,得分升至79.30,进一步缩小与第一名的差距。青岛西海岸以科技创新赋能影视产业改革,综合竞争力由上期的第五位跻身第三。

在生产要素方面,京沪优越的营商环境,尤其是领先的国际投资吸引力与金融资本便利度,成为松江和怀柔吸引投资的“强磁场”。目前,上海松江已集聚近7000家影视企业,覆盖了影视创作、拍摄、培训、宣发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影视全产业链发展。

2.jpg

产业运行指标综合考察影都建设的“量”与“质”,以及产业发展的延展性。在这方面,位于浙江省的金华东阳和宁波象山表现出色,“影视+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底,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了首屈一指的影视产业集群。此外,青岛西海岸已建成40个国际化标准影棚,注册影视企业超过340家,多项指标进步明显。

3.jpg

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政策推动行业复苏

当前,影视产业已经处于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5G、AR/VR等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用户的观影体验,也彻底改变了内容生产的传统模式。《指数报告》认为,我国影都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巨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发展是影视科技的动力来源,围绕数字制作软硬件技术的攻关是未来的核心任务。

4.jpg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影视,如金华东阳正谋划建设高科技摄影棚群、数字影视智慧影院服务系统、影视数字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关键项目,北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内容创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松江积极推动电影教育教学资源和产业合作,加速华策教育高职院校项目落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区域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投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较大的影视产业而言,完备的产权保护是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在政策得分上优势突出,上海松江位居榜首。2020年1月,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松江工作站揭牌成立,全年累计服务企业50家。目前,松江区以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区”为基础,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为创新发展护航的理念深入人心。

5.jpg

新冠肺炎疫情对影视行业的拍摄、制作、放映都带来显著的冲击,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化危为机。数据显示,江浙沪地区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数量最多,如去年宁波象山影视城及影视配套服务企业通过降价、免费等优惠措施,为150余个剧组减免酒店住宿、摄影棚租赁、场景使用等费用过亿元;无锡成立“影视拍摄管理服务中心”,通过规范本地协拍市场,完善协拍管控机制,创新工业化制片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当地影视资源结构。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全生态建设

影视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产业链上密不可分的环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构建影视全产业链指明了方向。

6.jpg

图为上海科技影都华阳湖片区效果图

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融合领域不断拓展,在给影视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从业者深刻意识到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要素相加”,而是在理念、产业、技术领域的深层次融合。《建设报告》指出,整体看,影视基地在发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运营管理落后、建设同质化、IP开发难以持续等问题。相当数量的影视基地“千城一面”,甚至本末倒置,在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时,盲目发展产业链下游业务,既不能为剧组提供便利,也不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最终陷入困境。

LIZ3016.JPG

图为在上海科技影都水下基地拍摄的水下飞天舞《祈》片段

针对全国影视基地“小散乱”,高度依赖旅游收入的局面,报告呼吁,一方面影都运营主体需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市域资源,实现个体差异化、特色化与整体互补化、全域化发展。另一方面,鲜活、真实、有内涵的“内容旅游”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而影视基地是发展“内容旅游”的最佳平台,可考虑邀请影视剧开发团队设计旅游项目,提供近距离接触片场、摄影棚,探访录制现场的机会,保留经典影视剧布景,邀请游客参与剧情演绎,力求带给游客更真实的体验。此外,定期举办电影节、首映式、动漫展等活动,吸引电影爱好者、二次元“粉丝”等更多游客群体的加入。

“国外电影衍生品开发产业,一般在电影上映一年前就开始启动,衍生品和电影作品能够形成共振,构建良性循环。”《建设报告》提出,衍生品的开发,有赖于品牌的影响力。如何让一个IP长盛不衰,甚至长久地反哺影视创作和研发,有赖于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统筹策划、长远考虑。同时应注重IP精神价值的挖掘,锻造文化内核,用IP讲好中国故事。(邓侃)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