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助力智造发展

智能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命题。2016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筹建,今年4月更名揭牌,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常州市域内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中心打造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近三年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中心连续三年考核分数高于85分,连续三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考核成绩位居全国前三,为智造常州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智造时代求解知识产权保护新命题

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仍存在着对科技创新内容反应过慢、保护工具集成运用不足等问题。

2016年12月,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筹建,是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设立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性机构。

2021年2月,“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更名为“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常州相关产业,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以知识产权助力智造发展,中心面向高端装备、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产业开启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平台;聚焦新兴产业开展产业专利导航预警,促进产业科学布局,提高防范知识产权风险能力。

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以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保护中心聚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加速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实现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维权、导航预警协调联动。

——建立专利审查“快速路”

专利是企业核心技术的载体和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在实践中,专利审查的“提速”尤为重要。

“面向高端装备、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产业,我们建立了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提升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专利的授权审批速度。”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专利快速预审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拟提交的专利申请,进行预先审查,帮助申请人在正式提交专利申请前,消除文本错误和缺陷,提高申请文本质量。

通过快速通道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审查周期相对于普通申请的2年以上大幅缩短至3-6个月,同时,授权率也较普通申请提高了近一倍,有效地促进了创新主体的研发创新活动。

——织就非诉纠纷“保护网”

知识经济时代,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能够为智能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心抓住维权援助、侵权判定咨询、人民调解等核心工作,渗透知识产权事前、事后,线上、线下,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的重要环节,按照‘大保护、快保护、严保护、同保护’要求,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精准高效服务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心负责人说。

保护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常州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常州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和“江苏省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庭”,构建起“一站式”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平台,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常州某智能制造企业,在IPO前夕被竞争对手指控其专利侵权,一旦对方提起诉讼,将对IPO进程造成极大影响。了解情况后,保护中心迅速联合辖区知识产权局,组织专家队伍,为其提供专业意见。

“中心第一时间雪中送炭,专家团队提出了很多意见,大大增强了我们应对的信心,同时也为公司知识产权布局和管理工作指点迷津。”该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说。

——开启导航预警“指南针”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面。保护中心聚焦智能数控、智能硬件等18个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导航预警。

专利导航预警分析工作是以专利检索分析为切入点,以产业或企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对相关专利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为产业提供决策引导,为企业提供创新指引,提高其防范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

由于导航预警分析报告具有时效性,中心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专利信息的更新状况,定期对现有导航预警分析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确保报告持续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作用。

“专利导航不仅能为企业找准智能制造发展的‘切入点’‘制高点’‘着力点’‘突破点’,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轨迹,促进产业科学布局,助力常州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服务“撬动”更多智造价值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帮助企业和机构及时把握这一资源,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每年举办约10场知识产权培训,培训超千人次,并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政策咨询服务渠道,及时答疑解决问题。

在近日公示的“2021年度江苏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保护中心获批承担《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和管理体系研究》项目,成为仅有的两项重点项目之一。

未来,保护中心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协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不断丰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推动更多智能制造创新成果实现从“0”到“1”的蝶变、从“1”到“N”的裂变。(吴琼)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