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面建成”新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过怎样的波澜历程?

“‘十三五’时期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近期印发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给过去五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成绩单”打了个高分。与此相印证的是,在被业界称作“风向标”的“新华 •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榜单上,上海从指数发布之初的第七名,一步一个脚印升至第三位,获得国际广泛认可。

1.jpg

一步一印,行稳致远

2016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从当年起,上海在指数榜单上实现“两连升”,强势表现令各界瞩目。成绩的背后,是上海港航人持之以恒的默默耕耘。

这一年,由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沪揭牌成立,超级巨轮扬帆启航。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航运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邮轮企业、船舶管理机构、船级社等纷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这一年,《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此进入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新阶段。随着“法治领航”深入推进,上海航运市场营商环境显著优化,水运行业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审批承诺时限,大幅精简申请材料,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行业综合监管体制。

这一年,一大批“首个”诞生,上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度破亿,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启动建设,开始攻坚被誉为造船业“皇冠明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目前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初步建成,上海空港通达性居亚洲领先地位;自主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已完成37次南极考察,高端船舶建造领域的空白陆续被“填满”。

科技先行,更进一步

时针走到2018年,当时排在上海前列的还剩下三个历史悠久、享誉全球的老牌国际航运中心——新加坡、伦敦、香港。百尺竿头要想更进一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也是必须要补上的短板。

长期以来,上海在集装箱吞吐量等“硬实力”指标上遥遥领先,但在高端航运服务等“软实力”领域伦敦等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上海市委在2018年公布《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在国际航运中心部分明确要求,“在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航运机构云集的上海虹口北外滩也提出,加快航运服务高端要素集聚,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名航运服务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将北外滩航运品牌打造成航运业的“百年老店”。

指数对航运服务的专项排名显示,上海已连续三年进入“第一梯队”,国际排名仅次于伦敦和新加坡。最新数据显示,上海航运保险的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打造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2.jpg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也为港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此为契机,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在临近2018年年终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足以被载入中国港航业史册的大事,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这一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代表着港口科技的新突破。在今日的洋山港,无人驾驶的重卡奔驰在跨海大桥上,并能在15秒完成精准停车,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里才能上演的“黑科技”已成为“日常”。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航运产业正面临数字化重构与升级,催生新的航运服务商业模式,驱动行业规则和管理模式革新。事实上,在赶超老牌航运中心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上海的最强劲的“加速器”。目前,上海已建成智慧、绿色、协同、高效的海港物流体系,口岸通关各环节基本实现无纸化,清洁能源技术在港口全面投入应用。

政策助力、科技赋能、服务焕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上海在指数榜单上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首度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面向未来,重新开始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力支撑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形成枢纽门户服务升级、引领辐射能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有力、资源配置能级提升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新格局。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十四五”规划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出了崭新的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挑战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上海已没有现成、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只有依靠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开辟新路径、寻找新办法。

与最新一期指数同期发布的《202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就指出,数字化、区域化、绿色化将是港航业未来的“关键词”。其中,数字航运重塑新型国际航运甚至国际贸易关系,区域贸易催生新航线和新模式,绿色航运将成为从船舶运营到建造的重要标准。

《蓝皮书》建议,以上海为试点,推动航运数据的“条块融合”,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制定交换规则,加快航运数字产业布局。同时,以绿色标准、绿色码头、绿色船舶为发力点,继续深入研究智能管控系统,开发“智慧码头”的潜能,发挥绿色船舶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优势,抢抓未来的先机。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