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解读】韧性仍存、高景气延续--解读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数据

新华财经北京7月13日电(记者丁雅雯、李亭、胡洁菲)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总额创历史新高。业内专家指出,我国进出口超预期增长是海外需求回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多因素“共振”的结果。

专家指出,虽然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产能持续恢复,但我国制造业并未出现订单大规模“流出”现象,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下半年全球需求依然依赖于我国供给,叠加终端产品价格上涨,欧美进入消费旺季等因素,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仍将保持高景气度。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进口8.22万亿元,增长25.9%。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2.8%、23.8%、21.7%。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说,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自2020年6月份起连续第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上半年,多数行业实现出口高增长。除粮食、纺织纱线及织物外两个品类外,其他品类均实现正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28个重点产品中,其中的25个产品实现两位数增长。

机电产品依然是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83万亿元,增长29.5%,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9.2%。

李魁文说,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内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为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带动了外部需求增加;三是,去年基数较低以及价格因素一定程度上对外贸增长也起到了拉动作用。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进口增长贡献明显。李魁文说,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价格同比指数为108.5,价格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高景气度态势持续

业内专家指出,受以下几方面因素支撑,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高景气度态势持续。

一是,美欧经济延续复苏势头,而新兴经济体由于疫情“反扑”,不少工厂关闭停产隔离,全球需求依然依赖我国供给;二是,9月至12月是出口旺季,预计下半年海外需求可能比上半年更旺;三是,受成本上涨影响,部分出口产品销售价格有一定上涨,对出口增速有提振作用。综合来看,预计下半年出口仍将维持高景气度,但受基数因素影响,预计出口增速将高位回落。

从记者调研情况看,外贸企业反映在手订单充足,机电企业普遍订单饱和至第三季度。机场设备供应链企业苍神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一帆说,今年以来,企业订单整体情况维持在不错的水平。考虑到人手和精力问题,企业未来可能只接标准化产品的订单,一些非标的订单就不接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半年新兴经济体产能逐渐恢复,但我国制造领域订单回流趋势并不明显。一些制造企业表示,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发了较多原本在国外采购的客户,但因其高质量的产品和管理使企业有足够信心认为若订单会出现回流,也只能是少数的、有限的流动。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说,与疫情前相比,我国制造业出口份额提升了2至3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灯具、微波炉等70余种商品上出口额占全球首位,还有200余种商品出口额列全球第二位,机电生产出口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

国际运力紧张成为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

据外贸企业反映,受国际运力紧张、国际运费高涨影响,企业普遍面临出货困难问题,库存积压已经成为行业共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计划。此外,高运价严重挤压了海外客户的盈利空间,部分客户要求企业暂缓发货。

天津某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运费不仅持续上涨,且难以预判,能不能顺利订舱发货都很难说,将成为拖累下半年出口的主要因素。

一些外贸企业表示,企业面临国际运费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汇率波动“三重压力”。虽然生产成本上涨,但是受海外消费能力下降、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企业议价能力较低,产品在终端市场难以提价。部分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山东某食品出口企业负责人说,目前,企业进口豌豆到港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起码三成;海运价格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将近10倍,部分产品的运费已经超过了货值。虽然生产成本上涨,但由于终端市场购买力下降,行业“内卷”现象严重,产品在终端市场的价格反而出现下降。

福建某艺术建材出口企业负责人说,目前,主要原材料大理石、玻璃、纸箱等价格都已翻倍;海运价格已涨至2019年同期的7、8倍;此外,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当前的海运成本令客户难以接受,客户普遍要求暂缓发货,库存积压已是行业普遍现象。目前,行业企业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