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13家法人银行首次对外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对于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尽快实现30·60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上升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内容之一。随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正式启动大湾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对象涵盖大湾区内地八市13家法人银行机构,旨在通过试点为全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

7月14日,记者在广州分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大湾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珠海华润银行、珠海农商行、博罗农商行、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中山农商行、江门农商行、南海农商行、顺德农商行、四会农商行、德庆农商行等13家试点机构均已提交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通过“粤信融”平台挂网发布,这是国内首个由区域统一组织、集中公开展示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

根据广州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李美洲介绍,在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开展期间,该行依托广东金融学会南方金融大讲堂、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平台,先后多次邀请高校、第三方专业机构、省外金融机构专家为省内金融机构讲授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能力。此外,还牵头成立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小组、加强技术指导,细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共同研究、解决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遇到的数据获取、模型测算等问题,全方位、全过程协助试点金融机构扎实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李美洲表示,此次试点机构均严格依据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编制和发布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均涵盖了年度概况、环境相关治理结构、环境相关政策制度、环境风险机遇分析与管理、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绿色金融创新等基础内容。《报告》既有定性披露,也有量化指标分析,对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活动的碳足迹、绿色信贷投放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等关键信息均进行了披露。

此外,试点机构在完成披露框架基本内容后,还从不同角度对披露内容进行了延伸,体现了“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组合披露特点。比如南海农商行开创性地对火电、化工、石化、陶瓷、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铸造及其他金属制品制造等七个行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是目前国内开展环境压力测试覆盖行业最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四会农商行选择水泥行业、顺德农商行选择印染行业进行压力测试,为省内中小金融机构测算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提供有益探索。广州银行对十八个行业对公信贷客户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南海农商行对八大行业和贷款余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客户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清晰识别并展示了信贷资产层面主要的“碳排放源”,为下一步推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和信贷资产层面“碳中和”提供了数据支撑。东莞银行、南海农商行还披露了自身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所募集资金投资支持项目的碳减排效应,从更宽泛的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绿色资产的环境效益。此外,广州农商行、珠海华润银行、东莞农商行、中山农商行对环境风险识别与应对、环境风险管理及流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定性分析和清晰展示。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打造了全国首个由区域集中统一发布的模式。即在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粤信融”)上开辟环境信息披露专区,用于集中展示试点机构环境信息报告。截至目前,粤信融已连接全省1.26万个银行网点、注册企业117万家。“依托‘粤信融’广连接、用户多的特点,此次集中披露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社会影响力。”李美洲表示。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是势在必行的。李美洲进一步表示,广州分行将在此次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结果的应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同时,将根据此次试点情况,继续探索细化、完善、拓展信息披露模板和框架,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尽快掌握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和模型,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完整度。“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实现辖区内法人银行全覆盖。”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