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产业 新思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甘肃发展新动能

新华财经兰州8月2日电(卫韦华)今年以来,随着甘肃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甘肃站在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

对此,甘肃积极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牢牢抓住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高度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了“十四五”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开局。

今年上半年,甘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748.2亿元,同比增长10.5%,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149.9亿元,同比增长21.5%。

生态优先重塑产业格局

甘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甘肃深刻汲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转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提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以绿色经济破题高质量发展。同时,不少传统工业企业正在通过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快转型。

甘肃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福林表示,经过“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布局,甘肃省在西北地区率先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以原字号、粗字号、重字号、国字号为特征的传统产业产品和所有制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对此,甘肃省近年来相继出台《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省属企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快布局传统行业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三化”改造。

据悉,“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属国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累计投资430亿元,318个“三化”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实施。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创2004年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集中监管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品牌强农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海拔高、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轻、水土洁净,最适宜发展生态、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业。通过深入挖掘地理和气候所蕴含的特质,甘肃逐步走上了“现代”方向引领、“寒旱”内在特质的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基础。

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17万亩戈壁生态农业染绿了戈壁荒滩,昔日的咽喉要道成了陇原人民的“菜篮子”。在陇中黄土沟壑区,超过400万亩的黄土旱塬披上了绿装,退耕还林还草成效初显;在六盘山区的平凉市静宁县,100万亩的苹果种植面积鼓足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为擦亮新名片,打响金招牌,甘肃出台了《甘味农产品品牌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准入机制,大力培育建设“甘味”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在全国率先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甘味”“省级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品牌建设体系。

据悉,截至目前,甘肃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地开设了多家“甘味”品牌馆,兰州百合、天水花牛苹果、定西马铃薯、宕昌党参等“甘味”农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2020年,甘肃以“甘味”品牌为主的扶贫产品销售金融达138.4亿元。

“内畅外通”打造经济走廊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作为丝绸之路“黄金驿站”的甘肃,其毗邻丝路沿线国家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于此。近年来,甘肃在加快打通“空中通道”的同时,还密集开通国际货运班列,全方位的设施联通形成了立体经济大通道,连通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以通道为载体,建园、集货、聚产业,甘肃向外开放的触角不断延伸。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管委会主任李建亮介绍,截至目前,甘肃已经形成了中亚、中欧、南亚、“陆海新通道”四大成熟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生机勃勃的甘肃正在向前快速发展,理念新,思维广。” 盘石集团董事局主席田宁说,在“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下,甘肃正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原料进口、保税加工、全球销售……在兰州新区,中欧班列和综合保税区“联袂上演”的通道经济商业模式日渐成熟,甘肃借此加速加入全球贸易产业链。

据兰州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8.7亿元,同比增长51%,占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6.5%,高于全国16.9个百分点。同期,甘肃省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进出口45.2亿元,同比增长46.4%。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转型升级,积蓄发展后劲,扎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甘肃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童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