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打造“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1111.png

“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每亩经济效益可达2-3万元。李松 摄

近年来,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加快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推行“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模式,通过产业帮扶、质量监督、技术指导等惠民措施,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稻蛙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稻蛙共生  绘就绿色致富路

走进长沙县北山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阵阵蛙声此起彼伏。40多亩稻田被丝网隔成一个个小方块,稻田里一只只肥硕的黑斑蛙成群嬉戏,呈现出一派生机。

“这片养殖基地是农香32水稻+青蛙养殖示范基地,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仿生态种养模式,能实现有机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据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

“黑斑蛙现在又肥又壮,质检完马上就可以上市了。”长沙县智欢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青算了一笔账:“我们合作社一共种养了40多亩黑斑蛙,一年可收高品质稻蛙米8000斤,亩产成蛙4000斤,去掉饲料、人工等成本,年总收入有80多万元。”

眼下,养殖基地内已收获了丰收的喜悦:稻田里种养的黑斑蛙已完成预售,市均价达到25元/斤。

据了解,有十多年养蛙经验的任志青,在当地流转了40多亩土地进行黑斑蛙养殖,投入20万余元,于2015年成立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发展经营良好,现已带动周边地方20户农户参与稻蛙养殖,面积320亩,每亩经济效益达2-3万元。

多管齐下  质量技术有保障

“现在我们种养稻蛙还是蛮有信心,不光有政策资金支持,还有技术质量保障,从受精卵期到成蛙期,都有科技特派员全程保驾护航。”任志青介绍。

据长沙市科技特派员娄爱华教授介绍,黑斑蛙又称青蛙,隶属于侧褶蛙属,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故有“水鸡”“田鸡”的美称。稻田养蛙生态种养模式,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既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有机稻谷和蛙类,又能获取蛙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在众多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中,稻蛙共生模式优势明显,投入小,产出大,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可自产蛙苗。

“我们一共种养了十几亩青蛙,现在正是小四脚期,产量七千多斤一亩,前一批在五一完成质检后,全部售出。”长沙沧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巍鑫说。

“这塑料包装袋里的就是这次抽样质检的青蛙样本。”据介绍,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长沙县农业农村局会定期按照《水产品抽样规范》执行抽样,并检测是否存在氯霉素等30多种禁用或常规药物残留。

如今,长沙县北山镇、福临镇等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已然被激活,生态养蛙基地也已初具规模。

下阶段,长沙县将积极引导更多农户和村集体联合发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积极探索农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拓宽富民强村的渠道。(李松)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